企业“出事”后 政府怎样拯救企业
什么样的项目该投?什么样的项目该收?这收放之间体现的是企业的商业智慧。而如何引导企业投资?怎样的企业该救?怎样的企业只有让它死?这生死之间体现的则是政府的救市哲学。
生意社11月14日讯 近距离地亲眼看到一家倒闭的企业,比仅仅只是听闻要揪心很多。
今年以来,听到了不少企业陷入困境的消息,这次到绍兴采访江龙控股集团破产和华联三鑫停产的事情,当看到满地狼藉仿佛成为一个垃圾场的江龙集团办公大楼,和孤零零没有生气的华联三鑫的厂房,凄凉的感觉油然而生。
曾经的辉煌在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脆弱,不堪一击。而这背后,是财富在瞬间灰飞湮灭,更是几千员工的失业,以及几千个家庭由此而陷入的困境。
在两家企业“出事”后,绍兴县政府做出了积极的对策,在第一时间成立了两个工作小组,并承担了江龙集团所欠员工工资的发放等责任,同时组织江龙供应商进行账款结算。“目前县里的思路非常明确,就是控制住点,避免风险向面蔓延。”一位绍兴县政府人士表示,“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企业生产、银行贷款、社会舆论的三个稳定。”
但是,江龙控股22亿元的窟窿,并不是单靠政府就能够解决的。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始终有一个疑虑:江龙控股集团的问题早已显现,甚至可以说从一开始,企业基础就不够扎实。那么,在5年的时间里,为什么还要听任其盲目扩张,并且相关部门和银行还要为其提供融资便利?对产业景气度的预见性是否也要提高?
而在今年7月底,江龙的资金紧张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公开的话题后,有报道称,绍兴县政府仍召集两家当地大企业,与他们商量借款1亿元给江龙。8月23日和9月1日,政府又两度召开银企协作会议,希望23家授信银行“拉江龙一把”。9月6日,政府召集为江龙银行贷款做担保的8家企业一起召开会议。这8家都是当地响当当的企业,最多的一家企业担保了4.5亿元。
事实上,这样的扶持并没有取得好的效果。是对企业的情况不够了解?还是本身存在“越位”或“错位”?可以说,什么样的项目该投?什么样的项目该收?这收放之间体现的是企业的商业智慧;而怎样的企业该救活?怎样的企业只有让它死?这生死之间体现的则是政府的救市哲学。
而在对待华联三鑫的问题上,据记者了解,当初为了推动这个项目上马,当地政府给予很大的扶持,而对于展望和加佰利究竟是否有实力运作这样的项目,则欠缺考虑。政府用搭积木的方法扶持一些企业发展,但它们大而不强,面临着新一轮衰退周期的巨大考验。
转型升级是企业“自救”的根本出路。江龙所在的柯桥开发区管委会的负责人也坦言,“高成本时代加速来临,拷问着企业和开发区的发展模式。我们的出路只有转型升级,否定粗放式经营,以创新强产业、增效益。”
对于银行,一直以来喜欢“锦上添花”,而不善于“雪中送炭”的经营风格早就为人所知。在企业出现经营危机时,银行抽走一些贷款也无可厚非。然而,若能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做些“雪中送炭”的好事,企业渡过了难关,将来对银行的发展也不无裨益。
另外,在一些企业屡次倒下的身影中,我们都看到了由于连环担保而带来的连锁效应,银行在这一方面应加大防范风险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