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难挡寒意 集体上书取暖
生意社11月24日讯 中国最古老的出口产品之一丝绸正在危机中承受着火烧连营之痛。
近期,生丝价格狂跌使得企业受困。行业五家龙头企业集体上书商务部请求救援,而上自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下至商务部驻各地特派员往返调研,也在寻求各产业救济之策。
多方告急
葛迅兵这两个月来几乎每天都盯住电脑,观看着各地生丝的报价。身为四川一家丝绸销售公司职员,他脸上挂满愁容。“国际生丝价格两个月内从约20万元/吨跌至13万元/吨左右,现已跌到收购成本以下。”葛迅兵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这是他从事丝绸生意近十年来所遭遇的单位时间内最大跌幅。
比价格更让人揪心的是,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来自全球各地的丝绸订单大幅下滑。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0月,我国生丝出口763吨,同比减少20.02%。
“保守估计行业订单减少了30%。”四川丝绸进出口公司的卢云生经理告诉记者,四川部分丝厂开始减产甚至停产,而同为丝绸大省的浙江企业倒闭情况更为严峻。
当市场面临大幅波动时,丝绸业就露出了它最脆弱的一面。自去年以来银行信贷紧缩,有些纺织企业由于向银行借不到款,只能借短期高利贷,财务费用增加了10%左右。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目前我国纺织业的平均利润率仅为3.9%,而且该行业大多数企业利润率连1%都不到。
丝贱伤农
另一个让人担忧的问题是,减少出口波动的恐慌波及下游产业。据了解,我国的丝绸行业对外依赖度相当高,丝绸行业有困难,蚕茧行业自然受到波及。
葛迅兵表示,目前很多企业难以执行与养蚕户的收购协议。最大的隐忧还在于蚕农的饲养成本攀升,而市场售价却大幅下跌,利润受损严重。据悉,2007年蚕农在春蚕养殖中的每张净效益还在200元以上,但2008年仅有大约30元。
四川丝绸研究院的陈祥平院长担忧,在粮食价格稳定看涨的情况下,最大隐忧就是蚕农砍掉桑树种粮,若大量桑树被毁,整个行业四五年都难以恢复。
11月4日,国家茧丝办发函要求“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防人为压低价格和过度炒作”,随后市场行情一度出现反弹,生丝涨至14.5万元/吨。
记者了解到在四川丝绸主产区之一的南充市,当地政府通过各种形式,向广大蚕农分析蚕桑“潮落潮起”规律。但桑农担忧的是没有一个专门的风险基金来保证他们今后几年不受市场风险波及。
部府行动
近日,不堪重负的四川、重庆、江苏、广西和浙江五地的多家丝绸行业龙头企业,联合上书商务部,希望以国家行政资源拯救丝绸行业。
早在10月23日,商务部成都特派员办事处就派员深入到四川省丝绸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及下属的茧丝绸生产基地进行实地调研,并向商务部作了报告。
记者了解到,近期包括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内的多位商务部官员也先后在广东、浙江等地对丝绸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了摸底调研,以期用信心鼓舞和加大出口退税等方式“救济”纺织业。
四川省中小企业局局长伍丕光透露,他们已经派了三路人员分赴四川几个生丝主产区调研,然后向四川省政府作出详细报告。
记者从商务部有关人士处了解到,面临丝绸困境,商务部除了在信心鼓励和出口退税上给予支持外,还将着力于提升茧丝绸产业竞争力,继续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完善厂丝储备制,对厂丝储备费用进行补贴。而设立蚕桑发展风险基金也将提上议事日程。
救赎之策
对于形势严峻的丝绸行业来说,寻求自救之路也成为当务之重。
记者了解到,面对着重重生存困境,国内一些大型的纺织企业也开始谋求自身的转型之路。如主攻国内市场;走规模化和差别化之路。
卢云生透露,四川是国内丝绸外贸的大省之一,之前主要市场集中在印度尼西亚、印度为主的东南亚市场,而今面临危机一部分四川丝绸企业考虑减产,另一部分企业则开始尝试以高附加值产品开拓非洲、中东市场。但培育一个新的市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短期内提高产品附加值,也难以实现,有点远水难救近火的味道。葛迅兵则表示,问题是大多从事丝绸贸易的企业根本就没有国内销售部和相关人员,对国内市场显得尤为陌生,成了“外战内行,内战外行”,这种局面的改变也需要一定时间。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尽管国内纺织行业面临着重重困难的同时,也迎来了行业整合升级的机遇。陈祥平指出,在出口形势不利和国内调控政策的双重压力下,淘汰部分中小服装企业,能缓解中低档服装供大于求的局面,促进纺织品服装产业行业升级,也将拉动丝绸产业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