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之下 亚洲各国能否独善其身
石油资源丰富的西亚一度被认为最有可能在风暴中独善其身,但石油进口国的需求不断萎缩,导致油价暴跌,又令石油出口国蒙受巨大经济损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警告说,如果油价跌破每桶90美元,伊朗就不得不削减国家补贴和政府支出––现在则已经跌破60美元。在过去的近10年间,石油储量丰富的哈萨克斯坦已经成了中亚经济的引擎。自从2000年以来,该国GDP年增长率在10%左右。据统计,今年该国的GDP增速将减少一半––与石油价格近3个月来的跌幅相当。该国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其中包括该国政府年底将为经济发展注入150亿美元,相当于该国15%的GDP。
欧美陷入百年一遇的最严重的金融经济危机,这对于1950年代以来逐步发展起来的、过度依赖欧美需求拉动的亚洲经济来说,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冲击。对于亚洲经济体而言,为了争抢欧美市场缩小的蛋糕而可能再度上演一场贬值竞赛。从2008年年初以来,韩国、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货币的贬值幅度分别达到58%、27%、17%和15%,印尼贬值幅度达到11%。泰国货币从2007年8月迄今累计贬值幅度达到17%,越南货币年初以来贬值幅度也达到了7%。尤其值得警惕的是,近期亚洲各种货币表现出加速贬值的势头。
“除了出口以外,投资、内销、就业率和政府经常项目,都与当年(指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相似。”韩国财政企划部部长姜万洙总结说。但亚洲各国的决策者有理由比上次金融危机更感到恐惧––10年前从泰国引发的金融危机使得亚洲金融体系风雨飘摇,但是西方国家对亚洲出口商品保持的强劲需求使得亚洲的实体经济并未受到重创。与此同时,互联网崛起成为推动美国经济的重要力量。美国持续购买商品帮助一些亚洲国家通过出口走出泥潭。亚洲国家不断贬值的货币也为出口商品获得了较大的竞争优势。仅过了两年,泰国、韩国和其它亚洲经济体的年增长率已实现5%甚至更高水平。
10年来,亚洲各国巩固了以出口为支柱的增长模式,它们的区别仅仅是中国出口纺织品,日本出口汽车和消费电子,伊朗出口石油……作为全球贸易增长的最大受益地区,亚洲经济增长近年来严重地依赖对西方的出口。亚洲国家的企业盈利、房地产价格也越来越依赖持续的美元和欧元的流入。随着金融危机开始侵蚀实体经济,亚洲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增长已经陷于停滞。
但幸运的是,亚洲国家在外汇储备上已经羽翼丰满,这是帮助各国度过难关的关键。现在的亚洲金融体系比起1990年代中期要强健很多。与10年前大量的经常项目逆差、沉重的债务负担和不足的外汇储备相比,今天的亚洲国家短期贷款已经大量减少,外汇储备大量增加。比起1997年,韩国有更为充足的“弹药”来捍卫韩元。它拥有2400亿美元外汇储备,约相当于亚洲金融危机前的11倍。
1998年后,在深刻吸取上次危机教训的基础上,日本为重振经济经历了公司重组、消费者避免堆积债务,银行对次级抵押贷款退避三舍。由此日本选择了一条与世界其它国家都不一样的道路,保全了国内的金融体系。
与10年前一样,手握1.9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肌体健康的中国依然是亚洲走出困境的中流砥柱。11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召开会议决定将在2010年前通过10项措施投资4万亿人民币拉动内需,拱卫经济。
而从更长远看,10年轮回给了亚洲各国进行自我体检的机会。如何平衡出口与内需,完善更均衡的汇率与债务结构以及实现经济的升级换代,这些都是各国决策者需要深刻反思的问题。
“当潮水退去的时候,你就会看到那些礁石。”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斯蒂芬•罗奇向《环球企业家》指出,“在过去七八年的高速增长中,所有的礁石都被掩盖了。随着亚洲地区增长放缓,我们正在看到越来越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