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08中服协联合年会上的探索强音
另外,我认为对于品牌在境外开店,已经具备条件。国外消费者对“中国制造”已经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依赖性,这说明国外消费者至少在心理上已经做好了接受中国品牌的心理准备。
我认为“金融危机”就是一把双刃剑。怎么把危机转化为商机,我觉得有资金实力、有资源积累的企业,目前完全可以趁现在的时候去收购一些国际品牌,也可以在境外开店。我认为现在的状态下,国外的一些品牌的生存状态也不容乐观,中国服装品牌在全球纺织服装产业中仍然具有着一定的成本优势。
夏国新
歌力思服装公司董事长
观点素描:
●应该警惕的是,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消费文化与观念变化可能是深远的。
●一个企业增长的最根本的动力不在于经济的增长,而是在于内部效率的提升,内部资源的整合。
●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歌力思的策略在于“外部投资要谨慎,内部投资要加速”。
原音重现:美国经济消费下滑,消费者信心指数下滑是一方面,但我认为根本原因是美国消费者可以“透支”的消费量在下降,金融危机可能会对消费文化以及消费观念产生深远影响。这种情况下,中国过剩的产能很快也会暴露出来,我们应该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
一个企业增长的动力到底来自于什么?经济的增长必然带动企业的增长么?可以看到,日本经济呈现的是衰退的趋势,但是日本企业在10多年的时间里,在经济衰退的同时却在不断崛起,因此,最根本的动力不在于经济的增长,而是在于内部效率的提升,内部资源的整合。
我认为,企业的经营状况在目前情况下受经济影响的因素是20%,80%在于自身。服装品牌最大的不确定性就在于自身。比如做女装,之所以会经常出现销售的波动,与对流行趋势的把握、对质量的把控,以及物流配送都有很大的关系。中国服装品牌与国际服装品牌比,还处在“少年儿童”时期,如果可以缩短差距,就不能畏惧经济的下滑。
另外,我觉得现在的出口企业许多都在转做内销品牌,我的观点是:不要走独木桥。外加工和做品牌确实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如果要转型,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中国服装品牌有1万多个,加起来比全世界的品牌都多。剩下的品牌会越来越少,淘汰的速度会越来越快,本身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另外,成功的品牌也都在做尝试做副牌,并且每一个牌子都可能是高起点,因为从一开始就是正规的国际化运作。国际品牌的大规模进入,都看好中国市场的蛋糕,从这个意义来说,内销市场不是一块等着人来吃的肥肉。
还有一点,服装品牌只能做服装是一个误区。在国际上,成熟的服装品牌没有一个是只做服装的,不要觉得服装品牌做包做鞋不正常。未来一定要走向服饰的多元产品线。歌力思秉承的就是“一个品牌”,产品线却是“多元”的,今年我们推出了歌力思周末系列,鞋的系列。目前歌力思的鞋已经在商场独立开店。一个品牌对消费者有强大的号召力。在品牌保护伞下不同的产品线都是有生命力的,前提是每个产品都能做的很专业。
对于歌力思而言,明年的策略遵循的是“外部投资要谨慎,内部投资要加速”的策略。在外部市场扩张与多元化的投资上,因为不确定性很大,因此采用的谨慎扩张的态度。另外,在人才、设计、质量控制和品牌营销、快速反应上必须加速。如果企业的内部机制完善了,那么未来的扩张就是很容易的事情。
企业家眼里的“预防针”
面对危机我防什么?
高志伟––出口型企业应警惕“中间商危机”
核心提示: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从出口的角度来看,“中间商”的危机也是存在的,没有品牌连锁背景的加工企业,它受到“中间商”制约的风险特别大,尤其是在美国市场,批发商如果在零售过程中出现了资金危机,资金链发生断裂的话,所有到了美国西海岸的货品没有办法收回外汇,这样我们又会倒闭一些企业。这是非常大的问题,必须对其予以充分重视。
夏国新––面对消费疲软,品牌营销应慎用“价格战”
核心提示:不要以为价格便宜就可以占领市场,真正的品牌本身代表着高附加值。面对消费的下滑和销售的萎缩,很多企业都在打价格战,特别是在采用“低价打折”的方式。我认为一味地打折最终不会打倒其他企业,只会伤害自己和忠实的顾客群体。
非常年代企业家感性说
“我们要对国内的市场充满信心,现在很多拥有百年历史的国际大牌都想要让中国人来代理,这不仅说明了中国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也说明了国际品牌的日子也不好过。想一想,回到70年代、60年代,他们的牌子会让我们代理么?以前我们把华尔街的精英们奉为‘管理之神’、‘管理样板’。现在全世界都在探索中前进,我们无需恐慌。”
––李如刚
“对于女人来说,逛街是很有意思的活动,是排解情绪的最好的方式。卖衣服是有情趣的,我们可以不买汽车,可以不买房地产,但是要逛街,要买衣服。现在我们什么都不缺,就缺信心。我们不能对这个行业缺乏信心,并且,这个信心只能来自于自己。”
––高志伟
“金融风暴是华尔街精英搞出来的,是‘人祸’。既然是‘人祸’,那就可以‘预见’,也就可以‘防范’。因此,我们应当拥有可以防范的信心与勇气。”
––周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