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下滑企业争抢内销市场 服装产业链失衡
[ 虽然面对出口下滑、内地销售压力加大以及库存增多等种种困难,但王毅生依然未觉得服装前景暗淡。他正努力进一步拓展自主品牌的出口。在他看来,经过这轮惨烈的淘汰后,整个服装行业会朝良性方向发展,这对脚踏实地的企业反而是一个机遇 ]
生意社11月26日讯 “金融风暴大甩卖,外贸服装1元起!”近段在广州喧闹的步行街上下九路,偶尔夹杂着一些清仓“甩卖”的叫卖声。《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调查发现,1元衣服极少,通常只是为了吸引消费者的一个噱头,但5元的短T恤、10元的毛衣还是不时可以找到。
这些廉价衣服有的挂着泛黄的标签,有的商标已被剪掉,很可能是库存或被退回的次品。当中,也不乏有品牌参与到削价竞争中,在上下九路附近的宝华路,中国十大童装品牌之一的“力果”标价为一两百元的一件衣服,只售19元或29元,店员称这些衣服有点瑕疵或是积压的旧款,售出衣服时将“力果”的商标和价格标签都剪掉。
价格战让在广州十三行从事服装批发和零售的陈奋非常无奈,以往服装出厂价到终端零售价大约可以翻3~4倍,但现在对她来说已变成一种奢望。
国家统计局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6.6%,其中衣着类上涨2.6%;居民消费价格(CPI)总水平同比上涨4.0%,其中衣着类同比下降1.3%。今年来,各方面成本上升拉动衣着类工业品出厂价格保持在2%左右的幅度增长,但衣着类消费价格却始终在-1%到-2%间的低位徘徊,出现衣着CPI与衣着PPI、整体CPI相背离的怪圈。
出口遭遇“寒冬”
“第四季度向来是服装业销售高峰期,但从目前看情况不好,竞争太激烈,难以将上涨的成本向消费者转移,连一些新货都已提前打折。今年行业内流行一句话,不亏本就算好彩(幸运)。”在广州从事童装生意的港商王毅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由于中国内地成本优势,王毅生从1998年开始在广东东莞设厂加工出口童装及玩具。近几年来,东莞制造比较优势逐渐丧失,他开始将经营重心转移到品牌、设计以及销售,并把公司总部设到广州,生产大多外包给其他加工厂。
现在,他们多了一项任务:留意工厂是否会露出倒闭的蛛丝马迹。“一旦工厂倒闭,我们所提供的面料以及预付款很可能化为乌有,这还算事小,无法按时向客户交货会更麻烦,所以对此风险控制不得不更加谨慎,估计等年后工厂的情况才可能稳定些。”王毅生说,“目前服装行业的困难是公认的,但不少企业关闭也有本身的问题。例如,有的因盲目扩张规模导致资金链断裂,有的因服装利润微薄抽走资金去炒楼、炒股,如此等等。”
整体上,以外单为主的工厂情况比较糟糕些,而以内销订单为主的情况还算稳定。王毅生自己企业的情况也类似,因人民币汇率以及生产成本上涨等因素叠加影响,出口综合成本一下激增超过10%,加上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今年来他的出口订单萎缩了30%左右,而内销这块业务还相对保持平稳增长,内销和出口的销售额比例在今年由50:50变成70:30。出口订单要求较高,市场风险也大,以往利润曾比内销的高50%,但现在基本差不多。
在成本快速上涨和国际需求减弱两面利刃夹攻下,对外依赖程度较高的劳动密集型服装产业首当其冲。据海关统计,1~10月,我国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982.7亿美元,仅增长2.8%,比上年同期增速回落20.1个百分点。尽管官方没有公布出口总量的数据,但业内普遍认为出口量在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