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章:出重拳稳定棉价 纺企急需政府“拐杖”
生意社11月26日讯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纺织行业就已承受着“五大难题”之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纺织行业的处境更是雪上加霜,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的六项措施,旨在应对风云突起的国际金融危机和变幻莫测的国际经济形势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冲击。
在我国,纺织工业是一个外向度极高的产业,每年有1/3强的棉花要从国外进口,1/3以上的产品要依赖国外市场销售。因此,棉花和出口就成为纺织行业的两个晴雨表。棉花数量充足、价格平稳,行业生产经营就好把握;出口顺畅、有利可图,行业就能维持基本的“产销平衡”。
国际金融危机使纺织业处境雪上加霜
在金融危机暴发之前,纺织业面临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率偏低、生产成本上升和产品价格下降、产成品库存增加和流动资金枯竭、棉花和劳动力资源紧缺、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压力加大等五大难题。9月份,全国纺织出口增幅降到了近10年来的最低点。金融危机暴发之后,纺织行业的处境更是雪上加霜,出现了三种趋向:一是外贸订单急剧减少;二是所需产品档次明显偏低;三是技术壁垒不断加严。而其给行业和社会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订单急剧减少——造成了沿海大批外向型企业的关门停产,内地企业纱布产品大量积压。目前,省内不少企业产品积压严重,库存急剧上升,已被迫采取了限产减员措施,加之沿海停产造成的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增加了社会就业压力和不稳定因素;
产品档次偏低——危机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外单明显减少,且产品档次和价格也明显降低。不少优势企业为了维持生产和市场,都在用“高射炮打蚊子”,生产着附加值不高的低档产品,适应着低档的市场需求。比如,我省棉纺织的优势企业际华3542工厂,原80支以上高档产品占到2/3,现只能调为1/3;又如,我省针织服装的优势企业武汉爱帝,目前虽然订单的量没有明显减少,但包括欧盟的订单在内,档次已明显降低了。这样,就使得这几年努力进行技术改造、产品开发、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所取得的成果,被市场冷落,失去了应有的“用武之地”。
技术壁垒加严——由于市场疲软,企业不仅接单难,而且做单也难。欧洲现在对中国纺织品实行的是“一单一审”制度。如接一个1-2万件服装的小单子,欧洲客户也要派员来厂进行评审,每评审一次,企业需付750-1000欧元的评审费,增加了成本,即便有单做,企业也无利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