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纺织业困境亟须政府“拐杖”
生意社11月27日讯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纺织行业就已承受着“五大难题”之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纺织行业的处境更是雪上加霜,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的六项措施,旨在应对风云突起的国际金融危机和变幻莫测的国际经济形势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冲击。
在我国,纺织工业是一个外向度极高的产业,每年有1/3强的棉花要从国外进口,1/3以上的产品要依赖国外市场销售。因此,棉花和出口就成为纺织行业的两个晴雨表。棉花数量充足、价格平稳,行业生产经营就好把握;出口顺畅、有利可图,行业就能维持基本的“产销平衡”。
国际金融危机使纺织业处境雪上加霜
在金融危机暴发之前,纺织业面临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率偏低、生产成本上升和产品价格下降、产成品库存增加和流动资金枯竭、棉花和劳动力资源紧缺、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压力加大等五大难题。9月份,全国纺织出口增幅降到了近10年来的最低点。金融危机暴发之后,纺织行业的处境更是雪上加霜,出现了三种趋向:一是外贸订单急剧减少;二是所需产品档次明显偏低;三是技术壁垒不断加严。而其给行业和社会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订单急剧减少——造成了沿海大批外向型企业的关门停产,内地企业纱布产品大量积压。目前,省内不少企业产品积压严重,库存急剧上升,已被迫采取了限产减员措施,加之沿海停产造成的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增加了社会就业压力和不稳定因素;
产品档次偏低——危机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外单明显减少,且产品档次和价格也明显降低。不少优势企业为了维持生产和市场,都在用“高射炮打蚊子”,生产着附加值不高的低档产品,适应着低档的市场需求。比如,我省棉纺织的优势企业际华3542工厂,原80支以上高档产品占到2/3,现只能调为1/3;又如,我省针织服装的优势企业武汉爱帝,目前虽然订单的量没有明显减少,但包括欧盟的订单在内,档次已明显降低了。这样,就使得这几年努力进行技术改造、产品开发、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所取得的成果,被市场冷落,失去了应有的“用武之地”。
技术壁垒加严——由于市场疲软,企业不仅接单难,而且做单也难。欧洲现在对中国纺织品实行的是“一单一审”制度。如接一个1-2万件服装的小单子,欧洲客户也要派员来厂进行评审,每评审一次,企业需付750-1000欧元的评审费,增加了成本,即便有单做,企业也无利可图。
棉花价格起落无常,产业链条或将陷入恶性循环
如果说原有的“五大困难”使行业步履艰难,金融危机使行业困难雪上加霜,那么,棉花价格的起落无常,给了行业致命一击。近一个多月来,棉花价格一直在垮,基本每吨降了2000多元。目前棉花的均价在每吨1.1万元左右。这样一来,就引发了两个问题:一是我省大多数较好的大企业,在新花上市时购进了大量的棉花,直接损失都在2000-3000万元左右。二是棉花降价,带来了产品降价幅度大于棉花(32支纱降价在3000元左右),且现在企业都是在用高价花做低价产品,成本根本无法消化,其后果是生产得越多,亏损就越大。
由于棉花及农产品价格一降再降,纺织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都在等待观望,有断链脱节的趋向。目前状况是:农民不卖籽棉、轧花厂不收籽棉、经销商不卖棉花、纺织厂不买棉花、织布厂不买棉纱、印染厂不买坯布,服装厂不买面料,老百姓不买衣服。因此,对整个纺织产业链来说,是十分可怕的,无论哪个环节,即便产品降价卖出了,货款也难回。
三大措施可缓解行业压力
在当前形势下,纺织行业要应对金融危机,缓解当前压力,除积极贯彻国家出台的宏观调控措施外,还须采取特殊的政策缓解行业压力。
第一,优化税费环境。在纺织行业当前所处的最困难时期,建议政府改善纺织行业的税费环境,或采取阶段性的优惠政策,扶助行业渡过难关。具体讲就是国家应完善棉纺织行业的税收政策,实行和其他产业一样进17%,销17%的政策。多年来,纺织工业的主体棉纺织行业一直实行的是进13%销17%的税收政策(收购棉花时实行的是13%的进项税,销售产品时实行的是17%销项税),长期多交4个点的税,极不合理,致使行业税负较重(大型棉纺织企业的税负都在8%~11%之间),加之棉纺织企业棉花成本占总成本的70%~80%,仅此一项,可增加棉纺行业15%~20%左右的利润。
第二,优化融资环境。当前企业普遍反映融资困难,流动资金基本枯竭,很可能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潭。而当前棉花均价在每吨1.1万元上下,是近些年来少有的现象,总有回升的可能。因此,如果政府和银行业在这个时候给予纺织企业资金支持,并按国家出台的贴息政策到位,用于企业购买棉花,可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一方面可缓解纺织企业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可减轻棉花企业的压力。
第三,出重拳稳定棉花市场。棉花是纺织行业的命脉,我们不怕价高,就怕价格不稳,尤其是大起大落。因此,建议国家要关注、整顿棉花期货、撮合市场,打击空头交易,积极采取措施稳定棉花价格,保证农民、农产品加工企业及纺织企业的应有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