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利好暂难惠及中小企业 仍需从民间借贷
社论
11月26日,央行宣布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1.08个百分点,同时,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个百分点。而在此前的两个月内,已经有过三次降息。
如此高密度、高强度的货币政策刺激实为多年所罕见,央行就此解释称,本次调整是为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发挥货币政策在支持经济增长中的积极作用。
央行明确的政策意图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现,我们以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在于传导机制是否灵活与高效。
值得指出的是,这一问题的答案至少在过去较长时期内并不令人十分满意。自2006年4月起至政策转向前,央行曾经频繁使用加息、升值、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发行央行票据等多种手段试图遏制经济过热,但是信贷增速、投资增速并未因此明显回落,央行为此被迫重启额度管理等行政手段。
伴随形势变迁,当下中国的调控目标已由“双防”转为确保经济平稳增长,货币政策也因此由“从紧”转为适度宽松,这种适时适度转向的必要性在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中国经济自今年下半年起明显转入下行通道。
横亘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趋冷的实体经济间可能出现的障碍是“流动性陷阱”,而一旦这种陷阱出现,则无论怎样宽松的货币政策都只会导致银行成为吸收资金的“深洞”,关于这一点,考虑到中国金融体系欠发达的实情,即便是理论上的推演,也有必要未雨绸缪、早作防范。
中国最近一次部分出现“流动性陷阱”是在2005年,尽管当年宏观经济正处高度景气周期,但是年末金融机构存贷差达到9.2万亿元,占到存款余额的32%,由此造成大量资金竞相角逐货币市场以及部分“优质客户”,市场利率水平不断下滑,银行盈利空间不断压缩。
当然,不同于日本等发达国家,中国经常出现的资金过剩实际只是一种假象,究其原因,最为重要的一点如经济学者麦金农所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一般是割裂的”,换言之,中国其实有大量的信贷需求未能得到有效满足,譬如说农村地区,再譬如说中小企业。
因此,当前“稳、准、狠”的调控要求,更是凸显出金融“扶贫”——尤其是切实保证新增流动性重点流向中小企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原因在于:一方面,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大大低于大型企业;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劳动密集程度高,单位投资创造的就业机会显著多于大型企业,目前约有75%的已就业岗位和90%的新增就业岗位来自中小企业。
而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应从两方面入手:第一,银行要提高风险控制和判断能力。银行惜贷反映出风险控制手段欠缺、风险定价能力缺失的窘境。以香港市场上的几家国际性银行为例,尽管近年来香港市场上的贷款竞争十分激烈,但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等国际性商业银行的净利差仍远高于官方强制性维护存贷利差的内地银行。第二,要有多元化、多层次融资体系予以配套。中小企业贷款获得量并非利率的简单递增函数,换言之,对于银行来说,适度的信贷配给很难避免,因此,这就需要银行体系之外的多元化、多层次融资体系予以配套。在这个方面,中国应尽快矫正的扭曲现象也很突出,譬如说,中小企业板虽有其名,但它所遵循的“两个不变”原则,即,现行法律法规不变、发行上市标准不变,势必使其混同于主板市场而使大量中小企业望洋兴叹。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令人乐观的是,中国的金融错配开始进入矫正的过程中,而这种良性变动的大背景是,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总量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再加上突如其来的全球性经济衰退进一步凸显出扶助中小企业、刺激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有鉴于此,我们相信,困扰多时的金融供给与需求间的不匹配终能得到显著改善。当下,以当年推广大包干的勇气和魄力,大力推广中小信贷,已经成为有效疏通货币传导机制的关键点,迫切而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