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家纺设计中的“中国元素”
生意社11月28日讯 现在国际家纺市场上流行的“中国元素”设计,从某种角度说它是根在中国,生长在西方的一种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正是因为它完全生长在西方,虽然它有着中国的“血统”,但在内在观念上却是西方文化的传承,因而这种设计产品不但让中国消费者感到耳目一新,西方人也非常乐于接受它们。所谓的“中国元素”设计,也被常称为”中国趣味”设计,它源于法语——Chinoserie,主要是指在家用纺织品或服饰面料中,西方国家对具有中国风情和中国样式纹样设计的总称,同时也被称为“中国风”设计。
“中国元素”设计的源流与审美倾向
“中国元素”设计并非产生于我们本土,而是地道的泊来品。“中国元素”设计在西方特别是欧洲的出现和流行,也并非是近年来的一时之兴,而是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西方社会对东方文化和“中国元素”的最初接触,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三百多年前古罗马人对中国丝绸的憧憬。十三世纪,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回国后将中国丝绸中的龙、凤凰、麒麟、玄武等幻想怪兽图案介绍到西方,继而被欧洲丝绸业者的大量采用。十六世纪,由于伊斯兰帝国的消亡,“中国元素”的各种艺术品更多地从陆地传入欧洲,成为欧洲人欣赏玩味的珍品。特别是在十七世纪,欧洲各国的王公贵族,狂热地追求与欧洲人白色肌肤相顺应的中国陶瓷。不但模仿中国陶瓷的样式,还特别仿照中国陶瓷的纹样,使东方仙境、山水、风花雪月、松竹梅等图案不但在陶瓷,还在其它织绣、印染等工艺品得以运用。
十八世纪法兰西的里昂丝绸织造行业,创作了更多洗练优雅的“中国元素”的丝绸图案,丝绸上出现了仙山、幽林、亭台水榭、龙凤呈祥、花鸟草虫、折扇瓶罐等中国风情的图案。创造十八世纪罗可可华丽、典雅美术样式的两位闺秀夫人——蓬芭杜侯爵夫人和玛丽·安特瓦奈特皇妃,也特别钟情于“中国元素”的工艺品。法国印花图案设计师奥贝尔·康普开拓的“朱伊花布”,也大胆地采用了许多“中国元素”的图案。除了巴黎,法国以外的其他城市如牟罗兹、南特的印花工厂,也纷纷印制具有“中国元素”的花布,使“中国元素”深入到民众生活之中,并在十八世纪末达到了高潮。
纵观“中国元素”设计在西方的兴起与流行,我们可以发现这种追求东方情调的热潮总是出现在每个世纪末。但从二十世纪末出现的“中国元素”的再次流行高潮来看,这次高潮似乎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这几年中,并未见到减弱的势头,反而大有欲演欲烈的趋势。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中西文化交流的增加,中国文化中的“东方精神”已经成为西方人乐于接受的一种审美观念。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元素”设计中所体现出的审美观念,并非是地道的中国审美观的全部,而是一种中西文化相交融的特殊审美体现,其特征应该是西方审美趣味和东方审美趣味相似或说相吻合的那一部分。
另外,被西方认可和热衷的所谓“中国元素”的装饰纹样,也并非是优秀中国传统艺术的全部,而是更倾向于表现观念性、文学性、故事性、情节性的明情风格。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西方设计的“中国元素”的纹样中和部分受欢迎的国内设计纹样得到答案。另外,师承于中国色彩先行观念,但将“色彩观念”和“形态表现”相结合发展而来的日本和式装饰纹样在西方的风靡,也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中国元素”设计的纹样特征
相对十七、十八世纪而言,在交通、信息、文化交流较为发达的今天,西方对中国的了解已今非昔比,但在许多“中国元素”的家纺纹样的设计中还是表现出知之甚少的和片面的方面,更不用说对中国文化内蕴的理解。中国在他们的眼中,似乎还是都蒙着面纱的东方神话。现代的“中国元素”设计,比起十七、十八来说,那些显而易见的谬论与笑话已不多见了,但他们那种以西方人的观念来理解和表达“中国元素”的方式却一直延续着,这其中消费观念与市场价值应该说起到一定的作用。另外,西方人对东方精神和神秘主义的探索,对中国艺术韵味的喜爱,还包含有强烈的“实用主义”的倾向。如他们喜爱中国瓷器,除了其本身的材料与工艺美以外,还缘于这种瓷器的白色和他们的肤色特征有着重要的关联;中国青花瓷和其纹样以及“蓝色房间”的流行时尚,也是因为青花比其它饰品更可衬托欧式家居的古雅别致。为了更清楚地认识这种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冲突与并存,以及“实用主义”倾向的具体体现,我们可从“中国元素”设计的几类主要纹样中来进行分析:
1.瓷器纹样
中国瓷器是中国最早的外销品之一,也是西方人最熟悉和喜爱的中国文物之一。在“中国元素”纹样中,主要表现的是各种形态的明清青花瓷器纹样。在具体的表现上,有此是各种青花瓶的组合,有些是与中国式或西方式花卉的组合。这类纹样的设计,从形式到色彩都是以西方某种室内环境或家具的配套为基础的。瓷器的造型及纹样的表现一般都较为写实逼真,以白底青花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