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自强:棉纺织创新直追国际先进水平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梅自强
生意社12月9日讯 棉纺织几乎贯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梅自强教授的整个人生。当回忆棉纺织行业发展时,他感慨地说:“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棉纺织行业取得了很大发展,棉纺织技术发展迅速,先进设备的国产化程度越来越高。”
作为基础性行业,棉纺业的纤维加工量占全行业的65%左右。1978年,全国棉纺纱锭数约1500万锭,到2007年,已达到9900万锭。伴随规模的发展,棉纺技术、设备也实现了同步发展。
自主创新,坚持不懈
据梅自强教授介绍,1978年,棉纺织设备主要是“1”字头和“A”字头的第一代和第二代设备,目前已经被第三代FA系列和更先进的设备取代。2007年,国产成套棉纺织新设备已经达到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国际先进水平。
1991年,清梳联合机项目被列为“八五”攻关项目。1992年,为提高纺织行业技术水平,我国设立了《自动络筒机和无梭织机引进技术与国产化专项》。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国产化的过程中,郑州纺机厂和青岛纺机厂成功研制了国产清梳联装备。1996年,《国产清梳联合机》项目获得了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奖,后又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自动络筒机是我国棉纺织行业发展历程中又一项自主创新成果。它是《自动络筒机和无梭织机引进技术与国产化专项》中的主要项目。
1992年,青岛纺机和上海二纺机承担了国产自动络筒机开发项目。到2005年,青岛纺机引进意大利Savio公司EFPERO型自动络筒机技术,已经形成年产400台的生产能力。2006年生产了600台,2007年生产了800台,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知名品牌同类产品先进水平的JWF1001型自动络筒机也于2007年通过鉴定,开始批量生产,并获得了纺织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另外,我国在条干均匀度仪上也取得了重大进步。条干均匀度是国际公认的评价纱线质量的主要指标,我国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制条干仪,进展缓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而纺纱厂急需的条干仪却只能依赖进口。1981年,梅自强建议陕西长岭机器厂发挥军工企业在人才、技术、开发能力、质量保证体系等方面的优势,研制条干均匀度测试仪。长岭机器厂接受了这一建议,并多次与梅自强商讨研制计划。后来,国产条干均匀度仪的研制列入了纺织工业部“六五”攻关新产品试制计划,并于1984年7月经审查通过了总体设计方案,研制工作全面展开。经过多年的努力,国产YG131型条干均匀度测试仪于1986年11月通过了由纺织工业部纺织机械总公司和电子部雷达局联合组织的鉴定,该产品于1988年获国家经委技术开发优秀成果奖,于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如今,国产条干仪更加完善,而且随着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外用户的青睐。
这三种设备只是棉纺织行业技术进步的缩影,是我国坚持自主创新的丰硕成果。
研发设备直追国际先进水平
30年来,尽管我国棉纺织行业技术、设备的进步很大,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这也一直鞭策着纺织人不断努力。
梅自强指出,目前,国产棉纺新设备和国际先进设备的差距主要反映在自动化程度、生产效率、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等方面;反映在工艺性能、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等方面;反映在劳动条件和劳动用工等方面。
鉴于此,梅自强指出,今后,提高国产棉纺织设备的水平、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是当务之急。
棉纺织工业是我国纺织行业重要的基础性行业,在纺织工业的发展进程中有着重要和特殊的地位。为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棉纺织技术、设备的发展,记者专门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梅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