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票制度取消敞开市场大门
□年轮记事
生意社12月9日讯 1981年 许多棉纺织生产企业由于产品积压,开始“不收布票”促销。由于政府允许轻纺工业自销一部分产品,这成为官方认可的棉纺织业体制转轨的开端。
1983年 12月1日,商业部发出通告,全国临时免收布票、絮棉票,对棉布、絮棉敞开供应。这是我国纺织业迅速发展,满足内需,转向出口的一个重要标志。
□百姓视角
布票折射的生活变迁
80后、90后的年轻人已经不知道“布票”为何物了。说起来,布票退出我们的生活已经近25年了。对于很多人来说,关于刻板而贫穷的计划经济时代的记忆,要凭布票和粮票来唤起了。
新中国成立初期,生活物资匮乏,纺织品供求矛盾突出。为了保证人民群众对纺织品的基本需要,1954年9月,国家开始对主要纺织品实行凭票供应制度。当时,根据南北气候不同、城镇大小差别,制定了不同的布票定量标准。比如北京市每人每年发放17尺3寸布票,刚够成人做一套制服;严寒的哈尔滨市,每人每年24尺布票,可做一套棉衣;而南方地区城镇每人每年只有7尺4寸布票。布票是购物的凭证,本身不含价值,不许买卖流通。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纺织工业的迅猛发展,物资供应逐渐丰富,纺织品市场逐步放开,布票的功能和作用慢慢萎缩了。原河南纺织局工作人员李秀明回忆了当年的细节:1983年10月14日,河南省商业厅下发了1984年城乡居民布票定量通知,每人发给的布票指标已上涨到16市尺。定量增加了,大家欢欣鼓舞,都鼓足劲准备大买特买。可是没想到,还不到一个月,即1983年11月12日,河南省商业厅发出通知:“国务院已批准,从1983年12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免收布票,明年不发布票……各种针棉织品、含棉混纺布等均免收布票,敞开供应。”
1983年12月,持续了近30年之久的凭票供应纺织品的制度宣告结束,布票的取消比粮票提前了9年,从此老百姓不再为穿衣发愁了。
布票制度的取消标志着从禁锢到自由,揭开了一段新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