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商收购国绵厂 郑州纺织城欲重振雄风
11月21日,郑州国棉一厂、国棉三厂、国棉四厂的产权被郑州翰园置业有限公司等六家公司以6.27亿元的总价收入囊中。至此,郑州市六大国有棉纺织企业全部转为民营。
“以土地换生存”
50年前,正是因为建设上述六大国有棉企,郑州才赢得了“纺织城”的美名。 “当时,仅国棉一厂一年的产值就能赚一个棉纺厂……”河南省纺织业信息协会秘书长李秀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1991年10月份,在河南政府的支持下,郑州还成立了以国棉一、三、四、五、六厂和郑州印染厂、色织印染厂为成员的河南嵩岳集团,力图“建成一个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成为引领郑州经济发展的‘航空母舰’”。 “不过,到了上世纪90年代,郑州纺织业日甚一日地陷入了改革滞后、资金短缺、设备陈旧、产品单一、包袱沉重、债务增多的困境之中,生产能力从占全省的一半下降到不足1/20,昔日‘纺织城’的辉煌一去不返。”李秀明回忆。 1998年,郑州国棉二厂破产,因拍卖时无人举牌,当地政府安排嵩岳集团“整体收购”了它。1999年,郑棉五厂、六厂双双“政策性”破产,尽管5亿多元的债务化为云烟,但在拍卖时还是创下了三次流拍的纪录。不过,两家企业最终还是戴上了“民营”的帽子——五棉变成了“豫欣纺织品有限公司”,六棉变成了“瑞龙纺织品有限公司”。 九鼎德盛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保盈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郑州市政府和企业此间也想了很多办法,采取了不少措施,但由于体制、机制等多年积累的原因和问题,以及市场环境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郑州纺织业一直未能摆脱困境。 此番背景之下,“以土地换生存”的“改革模式”在当地悄然浮出水面——棉纺织厂以位于黄金地段的土地为资,委身房地产开发企业,后者则帮助前者异地新建企业,获得新生——这种企业间“重组”曾被业内人士解读为“双赢”。 “采用‘土地换生存’,可能是改变郑州棉纺企业困局的最好选择。”李秀明表示,“拍卖之后,不仅可以解决企业职工就业问题,也可以为棉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更新机器设备。而且,根据协议规定,受让方必须在郑州郊县、在一定的时间内投资建设一个一定规模的现代化纺织企业,以供老企业搬迁入驻,进而做大做强郑州纺织行业。” 《中国经济周刊》获悉,上述棉纺织厂的产权受让方均为房地产开发企业。 “现在几个厂唯一有价值的资源就是土地,通过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为企业注入资金,才有可能扭转这些企业进一步下滑的势头。”张保盈分析,“房地产企业在郑州市土地越来越稀缺的时候获得近千亩土地,其间的升值空间还是很大的。” 事实上,上述拍卖完成之日,郑州国有棉纺织企业的“婆婆”——河南嵩岳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丁郑忠亦透露,受让方的几家房地产企业今后将在郑州郊县建设3个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纺织企业。根据协议规定,受让方将分期投入资金65亿元。 棉纺企业的复兴不容乐观
“目前,国内整个纺织行业的现状是产能过剩,无论谁做都有一定的困难。”河南省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进才向《中国经济周刊》坦言,郑州棉纺企业的复兴不容乐观。 这位学者表示,近年来,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国内纺织工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而河南纺织行业事实上也未能“独善其身”。 河南省纺织业信息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该省纺织企业普遍感到生产经营困难,一些企业资金链已经断裂,出现停产或半停产。全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有120家出现亏损,亏损面占10%。亏损企业亏损额达2.11亿元,同比增加了85.1%。 “河南的纺织业初级产品较多,附加价值较低,研发能力不足,到现在还没有一家知名品牌。”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杨郑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没有尖端的拳头产品,靠低成本的劳动力赚钱,想做大做强是很难。” 杨郑生坦承,河南纺织业以棉纺业为主,主要是棉纱、坯布等初级产品,品种单一,棉纱深加工所占的比重小,科技含量、产品档次比较低,棉纱就地加工成布的比率只有40%,且中低档布占88%。化纤、织造、服装、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等行业规模小、支撑能力弱,贴近消费、高附加值的终端纺织品比重小。 “河南棉纺织业仍处于粗放型增长模式,整体竞争力较弱。现在的产业链不完善,印染对河南纺织工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也比较突出。”张进才透露,河南生产的纱、布有70%销往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在那里印染、深加工成面料后,又被河南的服装企业买回来。这种状况不仅增加了河南服装企业的成本,也制约了河南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 业内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河南的服装工业除了具有劳动力优势外,在款式设计、营销理念、品牌意识、快速反应机制等诸多方面,与先进省份存在较大差距。 而令人欣慰的是,相关方面似乎已经找到了“药方”。 “纺织城”能否再现辉煌 “纺织业是河南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有着较好的基础,此次拍卖成功,有助于促进郑州纺织业走出困境,重振雄风。”拍卖终结时,郑州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上述官员透露,此次拍卖所得一方面用于职工补偿安置,另一方面将用于企业发展,“总体改善郑州纺织业的小气候”。“纺织工业始终是郑州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随着整体拍卖成功,郑州纺织产业升级的步伐将加快”。 关于“未来”,河南省纺织业信息协会秘书长李秀明也十分看好,“在纺织工业上,河南是我国第二大产棉区,具有原料优势,还是全国重要的麻类、蚕丝、羊毛生产基地,化纤原料发展也具有一定的规模。另外,纺织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而河南的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 事实上,在“全国重要纺织生产基地”的旗织下,河南各地纺织企业的生态也不尽相同。在河南新乡、南阳、安阳、周口等地,一些棉纺企业的发展态势非常好。 7月3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调整纺织品服装等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决定2008年8月1日起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河南的不少纺织企业也“深受鼓舞”。 今后,郑州乃至河南的纺织企业将何去何从? “河南纺织业需要完善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定位,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张保盈建言,通过联合重组和引进战略投资者做大做强优势企业,依靠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的优势,推动全省由传统纺织工业向现代新型纺织工业转型。杨郑生认为,企业应当把提高产品档次、打造知名品牌、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作为产业升级的主要途径,打造核心竞争力。 李秀明则认为,突破产业链瓶颈制约,形成与棉纺、服装紧密衔接、产业链条完整的纺织工业新格局对于河南纺织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建议企业采用先进装备,提升棉纺产品档次,通过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淘汰落后产能。河南各地积极发展棉花产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为纺织工业发展提供原料保障。 而关于郑州何以再现“纺织城”的“光辉岁月”,也有业内人士表达了他们的担忧——在金融危机影响之下的房地产商尚且“自身难保”,他们能否救纺织企业于水火之中?而纺织企业在失去土地之后,还将失去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