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衣摊上发迹 石狮造时尚城
生意社12月15日讯 160平方公里、30万人口─石狮,这座面积只比港岛大一倍、人口却不及全香港1/20的“袖珍型”城市,每天穿梭着数以十万计的天南地北客,这些行色匆匆的商人和游客大多是冲着当地的一种商品而来─服装。
福建省石狮市的休闲服装业海内外闻名,内地早有“北大连,南石狮”之说。据说中国纺织服装出口有一半的产量出自福建,而福建的纺织服装出口有一半则集中在石狮及其周边地区。当地服装业已涵盖纺织、漂染、成衣加工、辅料、市场营销等完整产业链,形成包括合成纤维、休闲男装、新型面料、五金辅料、西裤、童装、染整等8个产业集群。当前石狮及周边已聚集服装企业7,000多家,织造企业800多家,漂染后整理企业200多家,服装辅料企业1,000多家。
更令人吃惊的是,这个弹丸之地“云集”着众多的港台明星,陈小春、麦家琪、王杰、黄日华、任达华、郑少秋、苏有朋等艺人都曾作为石狮产服装的品牌代言人。每年这里都要举办多场业内权威的时装发布会,每次都“星光闪耀”。
海外包裹带动小镇繁荣
到过石狮的人常常好奇:这个不产棉、交通并不便捷的“边陲小镇”如何成为“中国休闲服装名城”?学者们则在研究,这片贫瘠的土地,到底存在怎样的魔力,只用短短20来年的时间就缔造出在中国产业界具有绝对话语权的“时尚之都”?
偷师洋货小作坊渐壮大
追溯石狮服装业的源头,还得从香港说起。早在20世纪60年代,天生具有经商头脑的石狮人就开始利用海外华侨和港澳地区乡亲寄回来的衣服和其他消费品摆摊经商,至内地改革开放之初,这里已经形成了远近闻名的“自由市场”,不到2平方公里的小镇上到处充斥着内地民众闻所未闻的各种“小洋货”:收录机、香水、领带、西服、打火机、电动剃须刀等等。据海关数据显示,70年代中期,从香港、海外邮寄至石狮的包裹行李年均达100多万公斤,汇款逾千万,其中以香港为最。
石狮人发现,按照当时的外汇比价,100港元只能兑换27元人民币,但是若把港币换成洋货带进大陆销售,则可以实现1元港币换1元人民币的“增值收获”。于是他们委托港澳乡亲购进大量物品,再在当地市场出售。通过这种方式,石狮人完成了他们的第一笔原始积累,并拉开了“小香港”的繁荣序幕。
石狮部分商家从旧成衣等“洋货”的热销中看到商机,开始建立小作坊仿制“洋货”出售。服装技术含量较低、仿制难度小,而且市场需求大,逐渐成为小作坊生产的主要品种。据说当时只要香港刚流行一种新面料新款式,不到一个星期,狮人就能大量仿制上市。其所产货品价钱比洋货低,又酷似洋货,迎合了国内消费群体的需求。
此后,定居香港的石狮人带着资金、信息和市场经验纷纷返乡,与乡亲合伙开办工厂,承接服装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等“三来一补”生意,同时利用进口剩余布料,仿制国外流行服装上市销售。在此过程中,小作坊渐渐壮大成工业企业,并由此迅速催生了一个产业的兴起。到1988年创市之初,石狮已有1万多个商业店摊和1300多家工业企业,其中服装业占70%,逐步成为闻名全国的服装批发市场。“有街无处不经商,铺天盖地万式装”就是当年石狮的真实写照。
产业一条龙渐成闽派服饰核心
“到石狮办服装厂,你不用带什么东西,只要带钱就行了。”这是石狮市经贸官员对外来投资者常说的一句趣话。
国家授牌五大专业乡镇
“石狮服装产业链十分完整,在石狮办服装厂,要进辅料、面料什么等很方便,像拉链、商标、衬布、纽扣、缝纫线、计算机绣花、织带等东西,在石狮随时都可以方便地买到。”一家服装厂老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