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珠三角出口订单转流长三角
这种不够灵活的处境,此时却让温州企业更具有抗风险的能力。“我们的生意上亏了,可是厂房在升值啊。而且有自己的厂房也更容易从银行得到贷款,现在中小企业最愁的还是资金链紧张。”滕兴对本报说。
郑晨爱认为温州企业比珠三角要稳定的一个原因是庞大的 “温州网络”。
郑晨爱说,温州的企业即使是作坊式的公司,都有自己的固定客户和订单来源,这是温州特殊的历史造就的,这里是华侨之乡。固定客户基本都是以前从温州走出去的亲戚或者朋友,大家愿意做熟。
珠三角的企业普遍加工的是港资或者台资老板提供的订单,基本还都是欧美的大单,现在经济危机来了,他们丢失几个大单子,珠三角的企业很容易就随之倒闭。
周启政认为,“订单本地化这一概念是前两年温州市政府就一直在提倡的。”温州做虚拟经营的大企业也有一些,例如美特斯·邦威,再加上一些在全世界各地经商的温州人,他们手中的订单是一笔无形的资产。
但是市场的力量并没有使这一倡议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这次危机反而可以令这一政策得以推广,温州人手中以前交给别人做的,现在更愿意拿回温州来做。因为相互之间有一些关联,可以降低风险。”周启政说。
不同的接单方式和地理位置也使得温州企业建立起来的是和珠三角不尽相同的经营模式。
“珠三角的企业以纯外向型为主,温州的外向型依赖度则只有一半左右,很多企业都是内外贸兼顾的。”郑董自己的企业内贸就占了近60%。
他说,这次还是外贸这块冲击比较大,自己的企业之所以受影响并不是太严重就是因为内贸这块还能稳住,外贸损失的订单由内贸补一些,珠三角再流过来一些,也就同以往差不多了。
温州市中小企业促进会的会长周德文说:“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温州积累的巨大财富也成为抵御风险的物质基础。”目前,温州约有固定资产投资1.2万亿,民间流动资本6000亿。温州又是个能使资本流动起来的地方,所以这些钱就产生了翻倍的效应。
开始
温州商人又一次寻找到了商机,藤兴说:“这才刚刚是个开始。一个1000人左右,经过10来年发展的企业也不是说死就死的,这需要一个过程。”
所以,明年是真正的“冬天”,他们之所以稳定现状,就是为保存实力。
“明年还会有更多的企业倒下去,订单不会一直没有,企业少了,价格反而会好起来。”郑晨爱说,“不过这种机会是在以后,还不是现在。”
现在,温州市政府正在酝酿一套关于“拓市场保增长”行动方案的扶植政策,主要的工作是由经济贸易委员会在做。这份方案包括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两部分,目前还处于讨论阶段。而此细则制定负责人就是周启政。
其中,国内方案大致包括六个方面:鼓励虚拟经营本地化、为中小企业补助对外宣传费用、资助企业扩市场积极参加各类展会、为温州中小企业做电子商务平台、与全国温州商会一起扩大平台宣传本地企业和解决中小企业贷款瓶颈。
“这份方案出台也不会等太长时间,市委书记和市长一周就催了几次了,要我们抓紧把实施细则做出来,尽快讨论推出。”周说。
在2008民营企业对话世界500强的会场上,温州市委书记邵占维也对本报记者表示:“拓市场,必须出实招、出新招、出真招。”要在抢占国内市场上下功夫,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延伸生产链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充分利用境外中国商品城的平台作用;加快推进企业整合重组,实现转型升级。
不过藤兴说,最有效的一条还是看解决中小企业贷款瓶颈这一条的细则是怎样的。他认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政府拿钱,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利息由企业自己承担。
标准应该根据前5-10年企业的纳税情况,例如政府拿出固定的资金来,企业纳税超过1000万的就担保100万,纳税500万的就担保50万。
“找一个合适的比例出来,严查企业前些年的纳税额。为社会做出过贡献,现在有了困难也该帮助。”藤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