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鞋在行业“洗牌”中雄风再起
生意社12月18日讯 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莆田市鞋业出口不可避免将受到一些影响。但这场金融危机也给鞋业行业带来了一次难得的重新洗牌的机会,实力雄厚的莆田鞋业努力变危机为商机。
在行业“洗牌”中雄风再起
莆田市经贸委的一份材料显示,2008年前三季度,我市鞋类总产值159.78亿元,比增24.7%。
从数字上看,莆田市鞋类出口的形势喜人,但高速增长的背后却隐藏着危机。“海外订单减少,利润空间降低,企业效益下滑……”莆田市外经贸局有关人士介绍说,受全球经济危机持续蔓延的影响,加上国际上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措施频发,莆田市鞋类出口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影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莆田市现有1000多家鞋类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有220多家,企业生产以出口为主,产品主销欧美,依赖国际市场,外向度比较高。长期以来,莆田市鞋类企业只做订单、做贴牌,没有自己的顶级品牌,导致产品档次低,竞争力差。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高,原材料居高不下,劳动力成本增加, 08年鞋类综合成本的增加幅度达到20%到30%。”莆田市鞋业协会负责人王德通表示,现在是“不止七匹狼进来了”,各种因素正“全方位”影响着鞋类出口,不少企业正处在困难时期。
面对现状,莆田鞋类企业该如何走出困境?记者采访了市经贸委有关人士。市经贸委副主任林素琼告诉记者,企业想要活下来,首先必须要练好内功,内部挖潜,通过精益化生产改良、提升创造能力,增强“御寒”能力。只要在开发和营销上下功夫,企业的品牌优势就能得到体现。
“危机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当正确看待这次金融危机对出口企业的影响。一些小作坊式的工厂是倒闭了,但也有一些规模化的企业仍然挺立着。”她还介绍说,在这次危机中,东莞倒闭企业的鞋类订单随着“倒闭潮”流转到福建来,其中相当多的部分是莆田一些上规模且更能抵御风险的制鞋企业在承接。
莆田市贸促会秘书长陈春荣也告诉记者,长期以来,莆田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制鞋经验,仍然有着巨大的鞋业生产加工能力。“金融冲击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行业重新洗牌,在这过程中,莆田制鞋企业抓住了机遇,变危机为商机,证明了莆田鞋类一直以来的雄厚实力。”
金融危机的寒风虽然造成了产品外销不畅,但也使渠道变革成为一种普遍的欲望。不少企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也看到了内销的潜力和市场,打算把目光逐渐投向中国自己的“鞋柜”。
万事开头难,莆田制鞋企业尚无内销的深厚经验。但政府正积极扶持企业走内销之路。据悉,市里准备在2000万元的工业基金中划出一大部分经费用于制鞋行业的研发投入,相关职能部门也计划“捆绑企业开拓市场”,创建“政府搭台、协会引领、龙头带动、企业参与”的模式。“一群羊在雪地里走时不会想到挤成一团来抵御寒风,但如果有‘牧羊人’引导和指挥,让它们抱团取暖就不是困难的事情。”
一位制鞋企业的老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鞋业既不是朝阳产业也不是夕阳产业,鞋类属于生活用品消费,无论经济状况怎么样,大家都要穿鞋消费,因此,鞋业在他们眼中就是“日不落”产业。“现阶段,各家都在坚持等待着,‘春天’会来的。”一位制鞋企业的老板如是说。
三分之二业务出口的鑫龙鞋业有限公司业务部经理陈国涛对记者说,在当前困境面前,企业除了喊苦之外,更要审视自身,从内部增强盈利能力,特别是在品质上要多用心,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总是长久之计,而且制鞋业作为我市的优势产业,发展已久,他说自己对制鞋业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