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明:优化出口结构中国巨轮出海
内外因促出口结构优化
在中国对外贸易30年过程当中,为了适应国外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着出口产品的结构,出口产品结构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并不断地优化和合理化。“中国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是受到国内市场需求和国内对外开放政策不断深化两方面原因影响的。”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研究员白明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道。
市场决定产品结构这个真理,决定了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应随着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而改变。“结构调整变化是外部市场决定的,即便不参与国际分工,也会有一个自然而然的分工过程。例如,国外市场需要彩色电视机,我们就必须生产彩色电视机,即便我们没有主动地和其他国家商量好由我们生产彩色电视机。”白明对本报记者分析道。
另外,国际产业分工大转移也决定了出口产品结构的不断变化,国际产业分工大转移的副产品就是工艺技术的转移。白明指出,国际产业分工带来的工艺技术通常是由发达国家向新兴工业国家例如韩国等转移,再由新兴工业国家向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转移。在这个过程中,工艺技术的变化间接地带动了产品结构的变化。
上述两个因素是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的外因,但是内部原因也不可小视。“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以及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化都促成了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拥有外贸资格的企业不断增加,它们作为生产链上最微观的分子,拓展国际市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外部市场需求的自觉性自然地也就提高了。”白明进一步补充道。
出口产品结构变化之趋势
30年间,我国出口产品发生了可喜的突变,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不断提升,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出口不断扩大。“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是渐进性的。上世纪90年代已经开始潜移默化地变化,特别是在亚洲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寻求了大量的市场,进入新世纪后这种变化开始显现出来。”白明指出。
国门刚打开的时候,我国出口产品极为单一有限。基本上是有什么就出口什么,多以中国本国的特产为主,例如猪鬃、生丝等。中国独有的劳动力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等先天优势使得轻工业得以大力发展,自行车、纺织品等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一度成为外贸出口的主力。上世纪80年代和上世纪90年代的10年中,中国外贸增长主要是靠轻工产品和纺织品来支撑的。
而机电产品由于缺少政策的推动出口少之甚少,直至1985年国务院出台128号文件号召扩大机电产品出口,机械产品终于迎来了出口的新阶段。上世纪的最后10年,中国外贸增长主要是靠传统的机电产品的增长来支撑。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机电产品出口更是成为中国出口产品的主导,并开始占据了国际机电产品的半壁江山。
“中国外贸出口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是伴随着改革不断深化而发展的,是中国在世界经济分工中找到自身地位的必然结果。”白明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