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30年:穿起流年衣香鬓影
2006年以后,中性风劲刮,太原街头李宇春式的短发女孩悄然多了起来。崔浩东在本市一所中专学校工人作,1.72米的高个子,小麦色的皮肤,短短的头发很有型,看起来非常帅气中性。
26岁的崔浩东特别强调服装的个性指数。个性是第一位,绝不允许自己跟别人撞衫。她一方面买合适的成衣,另一方面也着手于改造成衣:“买回来衣服自己进行DIY的改造,加上一些配饰,衣服的风格就只属于你了。”
崔浩东也很注重衣服的牌子,她说,可能有些人觉得这是很虚荣很表面的东西,但是品牌的东西往往设计上更注重个性与舒适,选对了属于自己的牌子,也就更能凸显自己的气质。而且相对于便宜的衣服,稍贵些的衣服性价比往往更高,可能几年都不会过时,不用费心地频繁购买。衣柜里一定要有几套能在各个场合出入的高档成衣,这样出席各种场合时心里就不会发慌。
相比较传统的购买方式,网购已经成为80后、90后主流的购买渠道。几年来在网上漫游,崔浩东很是总结了一些网购经。在网上购衣只能看照片,如何将色差减至最小,如何看商家的信誉度,以免货不对板甚至上当受骗,崔浩东都有自己的一套。在穿衣方面的经验积累得多了,小崔的服饰看上去既有足够层次的设计感,又非常舒适而贴心。
标志性事件
●上世纪70年代:扯衣料做衣服,逛五一大楼、解放大楼
秉承了解放后几十年的传统,太原居民在衣着消费方面的最主要支出是买布。为了更加便宜,常常出现几家人共同买布的“团购”现象。五一大楼、解放大楼是太原不多的大型国营商场,但出于购买力的原因,虽然很多人常去逛,但购买成衣的人很少。
●上世纪80年代:海子边、开化寺红火一时
改革开放之初,海子边、开化寺众多个体户云集。他们作为最早下海的商人,从沿海城市和北京等地批发回大量时髦服装,让此前常年生活于灰调子中的太原人,眼前骤然亮起来。到海子边买时装是青年人逛街的首选,在众多的摊位中边走边看,和老板狠狠杀价,是很多人生活中的乐事。
●上世纪90年代:服装城出现规模化集群效应,贵都、华宇等商厦引入众多知名品牌
“服装城”在90年代已成为太原市的地标性建筑。位于朝阳街的服装城90年代初初步形成规模,在它向华北地区最大的服装集散地发展的道路上,一直保持着旺盛的活力。来自全省各地甚至周边城市的商贩和客户,使这里终年交通堵塞。消费能力处于中档的太原人,周六、周日常常在这里购买服装。而贵都、华宇等偏向高档的商厦开张,让向往服装品位的中高端消费者,有了更多的消费选择。众多国内外品牌的大量涌入,令太原的时尚指数迅速提升。
●新世纪以来:网购流行
新世纪以来,人们在服装消费方面的选择空前增多。除了到本市最繁华的商业街柳巷、钟楼街等地买衣服外,在互联网上购物也悄然变成主渠道。在摆脱最初对网购安全度的怀疑后,网络以其快捷性、多样性、时尚性,迅速赢得年轻人的酷爱,成为购买时装不可或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