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困难遭人为放大 关注企业“假倒闭”现象
行骗
与这类迫于现实压力而开始挺而走险的企业不同,一些“惯犯”在产业整体形势不好的时候频繁“倒闭”也加剧了眼下产业的困难程度。
在广东东莞,我国重要的服装、毛纺织产品及制鞋基地,一些以往就频繁玩弄企业“倒闭”手段的骗子公司,在目前市场萎缩的艰难现实中,利用企业急需清理库存回笼资金的心理,似乎开始了更为频繁的行骗。
这些企业大多来自外地,在东莞的某个村注册,他们中的大部分连营业执照都没有,因此,他们的转移速度也更快。这些人以向那些着急回笼资金的企业以下单的方式进行行骗,当货物到手后,他们会在某个时间段内突然消失,而在一段时间过后,一家重新命名的仍由这些人控制的企业又突然出现在产业中。
通常,这些骗子公司的行骗都是首先以现金下笔小单,在博得供应商信任的同时,大规模的赊账行为就开始出现了。而当货物,甚至是一些资金到手后,他们就会立即消失,留下尚未结清的货款与员工工资。
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些骗子公司在目前产业形势下的活动正越发频繁,而且他们几乎都是没有合法手续的公司,“因为中国的破产法跟西方国家还不一样,企业破产后还是要偿还一定债务的。因此,合法的公司很难像他们那样行动迅速。”
转移
与内地企业倒闭潮几乎同时出现的,还有时下媒体所热议的港资、台资的撤离。然而,深层了解后,尤其是港资的大规模撤离传言是值得商榷的。
在广东、福建等地,一个基本的现实是,当地存在大量假外资企业,通过在香港等地注册一家企业,到国内寻求投资的优惠政策,如更优惠的拿地政策,以及更低的税收优惠等。
这些企业一段时间内在国内进行正常生产。然而,当金融危机来临,这些假外资企业却没有真外资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以及富有竞争力的市场渠道,他们出现经营上的难以为继后,迅速关闭了企业。而这,对外的解释则是,将企业转移至东南亚,或者劳动力更便宜的地区。
邓韬表示:“这些企业的土地是国家划给他们的,他们转移,造成了恐慌,最终受损的却是国家。”
分析人士则表示,假外资企业很多是投机性的公司,他们在获得优惠政策后,迅速想以此获利,本身根基并不牢,因此,倒闭也就更容易些。而在倒闭后的某一段时间,他们可能又会重新出现,这样以来,它们给整个产业、市场传达的信息是,中国服装产业的吸引力正在下降,目前中国服企是很难生存的。
“实际上,外资转移是伤筋动骨的一件大事,不到万不得已,他们是不会进行产业转移的,因为转移后,他们原有的资产,包括设备资产等的损失情况是巨大的。因此,他们对转移很谨慎,目前,也没有出现所谓的大规模转移现象。”
眼下,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正进入了一个近些年来罕见的困难时期,然而,在这个困难时期,人们总是有意无意间将这个困难进一步放大,当一个不良企业为躲债申请破产时,业界会传企业倒闭浪潮更加严重了,而当一个假外资企业停产时,关于外资企业大规模撤离的消息就大量兴起。尽管这些情况与真正的现实不符,有偏差。但恐慌情绪的蔓延还是对产业发展造成了更为负面的效应。
更为糟糕的是,在恐慌的作用下,对不良债务的恐惧正影响到正常经营的企业,尤其是资金有些困难的企业。这些还在经营的企业可能会在不良企业的“示范”下,在恐慌情绪的作用下也对企业诚信经营产生动摇。
在目前市场形势下,一批企业申请破产只是为躲避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