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 兰:针织行业的“总舵主”
一头花白的齐耳短发,一身朴素的藏蓝色西装上衣,一口地道的即墨方言,一脸谦和亲切的笑容——坐在记者面前的这位,就是有着50年的出口历史、全国最大的发制品、针织服装出口生产基地的青岛即发集团董事长陈玉 兰。朴实,是年过六旬的陈玉 兰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身为董事长,衣着打扮却和邻家老太太没什么区别,甚至很难联想到她和一个有着26亿元资产 、名声赫赫的民企有何关系;30年的时间,即墨县城一个制发小厂,愣是在她的手里变成了中国民营针织巨头,职工从200名扩大到1万多名。她走出的这条新“丝绸之路”,把即墨和世界各地的30多个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30年前:硬道理中杀出的领头羊
谈起 30年来的“发家史”,陈玉 兰感慨依然透着朴实:“即发的今天,不是因为有了个陈玉 兰,而是因为有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有了小平同志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有了民族企业30年来从未止息的黄金机遇。”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即发还是一个以头发加工为主的集体小厂,1974年,陈玉 兰被任命为生产经营副厂长。而就在陈玉 兰接手生产经营之后,国际化纤假发开始突飞猛进发展,传统档发产品出口滞销,厂里的效益跌至最低谷。陈玉 兰当时三十刚出头,凭着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闯劲儿”,她果断地提出:不跟国际上的冲击较劲儿,调整档发生产的出口,开拓别的路子,上新品种的生产线,加快行业拓展。
从那时开始,即发的产品丰富了起来,企业经济效益直线上升。随后,陈玉 兰被一致选举为厂长。
东渡:她第一个走出国门
就在企业摆脱困境、抬头起步的关键时候,1981年初,受出口配额的限制,当初把企业从生死线上拉回来的主导产品劳保手套一度停产,企业又一次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
“还得另寻他路!”陈玉 兰在心里暗自发狠。当时国家提出“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经过国内外的多方考察,她获得了一条重要信息:国际市场纯棉针织内衣供不应求!
1981年,她毅然去日本,这也是即墨的第一个企业出国学习小组。三个月的学习期不到,陈玉 兰就按捺不住提前回国。1982年,她办起了即墨第一个来料加工项目,继而与日本兵库县贸易株式会社签订了即墨第一个针织内衣补偿贸易项目,企业实现了跨行业经营的关键转移,年产值从几百万元发展到了上千万元,一跃成为即墨市产值利税大户。
“小平同志说发展才是硬道理,一点也不假,我们办企业的目标就是‘发展发展再发展’,要不是国家提出改革开放,要不是有‘硬道理’作为支撑,即发不会迈出这么关键的一步。”作为国内针织行业的“领头羊”,如今的陈玉 兰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往事仍感慨良多,她告诉记者 ,那既是自己的年轻岁月,又是即发的步履维艰,也是国家的发展见证。
上世纪90年代:即墨因她出了名
即墨市是青岛市的县级市,而在国内外,即墨是有名的“中国针织名城”,即墨人都说,即墨市能出名,陈玉 兰功不可没,没有即发集团这个“龙头”,“针织名城”就没有含金量。
这话并不夸张,1993年,陈玉 兰与世界 500强企业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共同设立青岛贵华针织有限公司,后来又与另一家500强企业日本日绵株式会社合资设立青岛中绵针织有限公司;1993年,陈玉 兰夺得了自营进出口权,针织品出口地由单一的东欧市场拓展到日美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7年,即发改制为民营企业。一路走下来,共组建合资合作企业18家,其中与世界500强企业举办合资企业5个,形成了纺纱、织布、染整、印花、服装加工、包装辅料一条龙的针织服装产业链,出口世界 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眼下:借金融风暴“走回来”
今年,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风暴,让中国这个“世界工厂”深受影响,南方地区的制造加工出口企业,一夜之间就倒了上万家,国内纺织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寒冬。
“难关是得度过,但还是得找发展的路子。”几经起伏的陈玉 兰对每次困境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她告诉记者 ,要挺过这次经济寒冬,必须得启动国内市场,从外向型的“走出去”到内向型的“走回来”。
陈玉 兰说,内向转型,并没有脱离发展的步伐,当前国家也大力刺激内需,而即发也在寻求内需。在预约采访时,陈玉 兰就一直奔波于济南、北京、上海、天津之间,目前,即发这些城市的布点已经全部启动。
“已经快70岁,总有退下来的那一天,但我相信,即发会一直发展下去,这是个谁也改变不了的硬道理。”陈玉 兰拢拢耳边的头发说道。
30年前:硬道理中杀出的领头羊
谈起 30年来的“发家史”,陈玉 兰感慨依然透着朴实:“即发的今天,不是因为有了个陈玉 兰,而是因为有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有了小平同志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有了民族企业30年来从未止息的黄金机遇。”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即发还是一个以头发加工为主的集体小厂,1974年,陈玉 兰被任命为生产经营副厂长。而就在陈玉 兰接手生产经营之后,国际化纤假发开始突飞猛进发展,传统档发产品出口滞销,厂里的效益跌至最低谷。陈玉 兰当时三十刚出头,凭着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闯劲儿”,她果断地提出:不跟国际上的冲击较劲儿,调整档发生产的出口,开拓别的路子,上新品种的生产线,加快行业拓展。
从那时开始,即发的产品丰富了起来,企业经济效益直线上升。随后,陈玉 兰被一致选举为厂长。
东渡:她第一个走出国门
就在企业摆脱困境、抬头起步的关键时候,1981年初,受出口配额的限制,当初把企业从生死线上拉回来的主导产品劳保手套一度停产,企业又一次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
“还得另寻他路!”陈玉 兰在心里暗自发狠。当时国家提出“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经过国内外的多方考察,她获得了一条重要信息:国际市场纯棉针织内衣供不应求!
1981年,她毅然去日本,这也是即墨的第一个企业出国学习小组。三个月的学习期不到,陈玉 兰就按捺不住提前回国。1982年,她办起了即墨第一个来料加工项目,继而与日本兵库县贸易株式会社签订了即墨第一个针织内衣补偿贸易项目,企业实现了跨行业经营的关键转移,年产值从几百万元发展到了上千万元,一跃成为即墨市产值利税大户。
“小平同志说发展才是硬道理,一点也不假,我们办企业的目标就是‘发展发展再发展’,要不是国家提出改革开放,要不是有‘硬道理’作为支撑,即发不会迈出这么关键的一步。”作为国内针织行业的“领头羊”,如今的陈玉 兰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往事仍感慨良多,她告诉记者 ,那既是自己的年轻岁月,又是即发的步履维艰,也是国家的发展见证。
上世纪90年代:即墨因她出了名
即墨市是青岛市的县级市,而在国内外,即墨是有名的“中国针织名城”,即墨人都说,即墨市能出名,陈玉 兰功不可没,没有即发集团这个“龙头”,“针织名城”就没有含金量。
这话并不夸张,1993年,陈玉 兰与世界 500强企业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共同设立青岛贵华针织有限公司,后来又与另一家500强企业日本日绵株式会社合资设立青岛中绵针织有限公司;1993年,陈玉 兰夺得了自营进出口权,针织品出口地由单一的东欧市场拓展到日美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7年,即发改制为民营企业。一路走下来,共组建合资合作企业18家,其中与世界500强企业举办合资企业5个,形成了纺纱、织布、染整、印花、服装加工、包装辅料一条龙的针织服装产业链,出口世界 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眼下:借金融风暴“走回来”
今年,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风暴,让中国这个“世界工厂”深受影响,南方地区的制造加工出口企业,一夜之间就倒了上万家,国内纺织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寒冬。
“难关是得度过,但还是得找发展的路子。”几经起伏的陈玉 兰对每次困境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她告诉记者 ,要挺过这次经济寒冬,必须得启动国内市场,从外向型的“走出去”到内向型的“走回来”。
陈玉 兰说,内向转型,并没有脱离发展的步伐,当前国家也大力刺激内需,而即发也在寻求内需。在预约采访时,陈玉 兰就一直奔波于济南、北京、上海、天津之间,目前,即发这些城市的布点已经全部启动。
“已经快70岁,总有退下来的那一天,但我相信,即发会一直发展下去,这是个谁也改变不了的硬道理。”陈玉 兰拢拢耳边的头发说道。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
文章关键词: 针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