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机遇何在?
生意社12月25日讯 30年前,中国百姓买布买衣服都要凭票,解放前日伪时期留下的设备还在运转,纺织出口换汇是国家主力行业,虽然不过区区二十几亿美元仅占全世界出口贸易的3%、出口的还多是初级产品。今天,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纤维加工量占全球的40%以上,出口额占全球出口贸易的四分之一以上,人均纤维消费量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23日在中国纺织工业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表示,作为支柱性民生产业,纺织工业在新时期的进步,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打下了牢固基础,这场危机的到来成为中国纺织工业加速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推进器。
民生支柱产业受惠于4万亿元内需拉动计划
杜钰洲表示,我国纺织工业的重要地位在于其对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在满足和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和促进城镇化、参与全球化竞争和为新兴产业发展创造内需条件等方面尤其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改革开放为中国纺织工业开辟了世界最大的国内市场。目前,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的出口 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23%;内销占77%。如果中国区域经济差距拉近,农民达到目前城镇的水平,那么仅农村衣着消费增长额就会使全国衣着支出总额比目前扩大2.7倍。同时,纺织产业技术进步、结构调整、提高国际竞争力必然为农业、重化工业、电子通讯业和其他第三产业创造新的内需市场。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纺织工业单位产出的用工将不断减少,但产业和相关领域总就业岗位仍会持续增长。在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纺织工业的从业人数比重在1980年时占4.8%;1990年占8.84%;2000年占12.28%;2007年则提高到14%。纺织工业从业人员从1978年的337万人增加到现在的2000多万人,从业人员中80%左右来自农村转移劳动力。
今年以来,由于金融危机引发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外需对行业发展的拉动作用正在全面削弱,1月到11月纺织品服装出口虽然保持8%的增幅,但11月当月已是0.26%的负增长。目前规模以上纺织行业中约70%的企业平均利润率为0.1%,涉及就业岗位700多万个。考虑到规模以下近1000万从业人员,影响面更大。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和4万亿元内需拉动计划的出炉,以及专门对轻纺企业的扶持政策对我国纺织行业摆脱困境实现平稳发展意义重大。
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表示,展望2009年,国家出台政策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无疑将为衣着类商品内需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奠定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改善低收入群体、退休人员和优抚对象的社会保障水平也有利于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对于这些居民消费的增加起到有效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必然会拉动与居住有关的装饰用纺织品、床上用品等家用纺织品市场需求的扩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必然会增加对土工合成材料等产业用纺织品的需求;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也将为医疗卫生用纺织品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提高科学技术与自主品牌贡献率良机
中国纺织工业要实现纺织强国的目标,必须破解一系列发展中的问题,如资源、环境问题,降低、控制成本,中小企业提升,提高劳动生产率,构建跨国供应链,形成中国跨国大企业等。“这一切都要靠增强创新能力,加大行业硬实力和软实力建设,提高科学技术与自主品牌贡献率。”杜钰洲说。
杜钰洲介绍,2009年,在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宏观政策指导下,中国纺织工业将积极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推动重点科技攻关、研发成果转化和推广,推进全行业产品差异化水平,从纤维材料、生产工艺装备到最终产品,加大企业自主研发强度,提高产学研和产业链集成创新水平,加大技术改造规模,大力普及先进工艺和产品功能、性能创新,提升质量水平。
同时,面对占行业99.4%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对当前占行业总数三分之二的困难企业和广大规模以下小企业,将加大公共服务,提高产业集群社会化功能,在质量、研发、信息化、物流与市场、培训、节能减排等领域发挥创新服务平台作用,使结构调整平稳有序推进。
目前,中国本土品牌已占据国内大众消费的主体地位,而其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途。纺织品服装出口已经由上世纪80年代以加工贸易为主,90年代以一般贸易为主,进入新世纪发展到以代工贴牌生产为主的阶段,同时在国际市场站住脚的中国自主品牌也陆续增多。
“应对跨国垄断性品牌的压力,要靠加快自主品牌培育和扩展,提倡技术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力的有机结合,促进质量、创新、快速反应与社会责任为一体的品牌文化建设,构建品牌设计、生产和营销网络,开拓国际国内品牌供应链和价值链。”杜钰洲说。
比较优势继续发挥作用
金融危机造成国际需求一定程度降低,目前越南、菲律宾等国更低的劳动力成本对我国纺织工业比较优势形成一定挑战。对此孙淮滨表示,中国纺织的总体综合实力、产业完整性、综合配套能力是越南、菲律宾等竞争国家所无法比拟的,他们的产业链不完整,主要是服装加工出口能力比较强,其面料辅料等原材料仍要从中国进口,所以这些竞争对手不会对中国造成真正的冲击,其产品结构和贸易结构反而和中国有一定的互补性。另外,从新兴市场国家看,俄罗斯、巴西、东欧国家、中东石油国家,其自身纺织品服装供给远远满足不了国内需求,需要中国产品来填补市场空缺。
杜钰洲认为,比较优势升级和梯度转移是中国比较优势延续并提升的两大趋势。中国当前有13亿人口,城乡差别、区域差别、生产力差别将长期存在,城市化进程还很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纺织工业决定了纺织工业比较优势将继续发挥作用。同时,我国东部沿海的劳动力创造力水平,已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同,但成本与发达国家或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相比仍然低约15%,其纺织业小时平均工资只相当于土耳其的三分之一。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比较优势梯度转移有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巨大空间,将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向国内欠发达地区转移,形成跨地区产业链,既保持了国际竞争力提升,又拉动了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杜钰洲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