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帘布普遍“出生不明” 消费者知情权难保证
生意社12月26日讯 市民赵小姐最近有点郁闷:眼看到年关了,她趁着这两天天气晴好,把窗帘摘下来洗了。可等到晾干后发现,窗帘缩水很大,原来是及地的长度,现在只能到地脚线了,而且布料的脱色也很厉害,跟原先的相比,能浅一个色度。“窗帘的经销商没给任何凭证,更别提什么厂址厂名了,现在想维权都没办法。”赵小姐无奈地对记者说。
赵小姐的遭遇并非个例,记者走访市区部分窗帘加工店以及布艺店发现,这个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窗帘行业正游走在市场管理的边缘,消费者很难判断出窗帘的真实品质和价值。
【镜头一】窗帘产地“难解之谜”
在市区南大街购物城附近某布艺城,记者询问一款窗帘的质地,工作人员笼统地答复“是韩国的”。当记者追索产品标识和产品说明时,工作人员像看外星人一样盯了记者半天,最后很不耐烦地说:“一匹布得有多长?我们哪能在每一幅窗帘上都标上产地?我们卖了多少年都这个样子,还没有顾客跟我们要什么标识呢。”
对此,消费专家表示,商品标识是向使用者传达产品信息的工具。通常以标签、标志、使用说明书等形式表达。国家强制性标准规定纺织品使用说明内容应包括制造者的名称和地址、产品名称、产品型号和规格、采用原料的成分和含量、洗涤方法、产品标准编号、产品质量等级、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安全技术要求类别等内容。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窗帘的销售和其他纺织品有所不同,产品多以窗帘布或现场加工窗帘成品为主要销售方式,因此无论是生产、加工、销售方,还是购买商品的消费者往往都忽略了商品使用说明。这就导致窗帘市场上“三无”商品所占比例较大,消费者无从查看商品本身信息,任凭销售人员介绍,在销售过程中以次充好、夸大宣传现象较为普遍,令消费者的知情权受到侵害。
【镜头二】
面料名称“自相矛盾”
在海港物流某窗帘城,记者看到一款倍受店员“推崇”的浅色窗帘。据店员介绍,此款窗帘的成份是“丝绸加棉麻”。对此,记者感到非常疑惑:丝绸当真可以和棉麻混纺到一起吗?丝绸的洗涤方式和棉麻不同,如此“混纺”的窗帘又该如何洗涤呢?
随后,记者在店里转了一圈,发现各款窗帘都有很好听的名堂,像人造丝、雪呢尔绒、纺纱、水溶绣、麻纱混纺,但成份究竟是什么谁也不知道,因此,消费者往往只能听导购的忽悠,一头雾水的购买窗帘。
消费专家认为,这些窗帘的名称都缺乏规范,像所谓的“丝绸加棉麻”,实际上的成份是涤纶和粘纤;有的声称为麻纱混纺,实为涤纶100%;有的声称为麻混纺,实际为涤纶/粘纤/锦纶,这些新称谓实际是对消费者的一种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