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企业:高库存下的“尾货”归宿
生意社12月30日讯 “这种品牌货很抢手,一有新货到,我们的老客户就会马上过来拿。”在中山沙溪岐江公路坎溪路段的伟丰服装行,一销售员拿着一件Zarabasic的棕色冬天外套对记者说。
要不是线头质量有点瑕疵,这件从中山沙溪镇某贴牌生产zara品牌的服装企业出厂的休闲外套,本应出现在欧洲某个Zara专卖店,如今却沦为次品,被挂在沙溪的外贸库存服装行里做样板。
在沙溪镇岐江公路大约三公里长的大街上,聚集了600多家类似的销售库存服装的贸易行。如此庞大的库存买卖市场的存在,与沙溪服装产业的发展不无关系。“沙溪的服装企业多以外贸为主,次品库存多。另外,由于休闲服装的流行周期很短,内销的产品每逢转季或市场预测失误,很容易成为积压库存。”某服装贸易行的老板龙先生说,为了减少库存压力,最大限度地盘活资金,沙溪的企业急需一个消化库存的渠道。
“服装企业正常的库存比例为20%,而沙溪的许多企业却远远高于这个比例。”四年前,龙先生去沙溪一家工厂收购,库房积压的仓存货堆得比三个大房间还多。尽管该企业仍能盈利,但如此多的库存不仅占用了空间、人力、物力资源,还占用了企业的周转资金。该企业最后将库存按18元/斤的价格卖给龙先生,取得80万元的回笼资金。而后来,龙先生则凭借这些低价购得的库存服装,大大赚了一笔,远超80万。
“争取好的货源是做这行的头等问题,但现在做这行的人越来越多,竞争激烈,服装企业也变聪明了,已经把收购价提高了许多。”当被问及最近两年的经营情况时,龙先生表示,以前100万元的货,净赚200万元~300万元基本没问题,但现在的行情有所下降。
“T恤、牛仔、女装、男装、休闲装、毛衣、运动服等一切库存服装以及外贸服装都是我们收购的对象。当然,如果是POLO、CK、TOMMY、LEE等世界品牌的服装尾货更好。”龙先生说,他们一般会通过中介、网上发布信息,以及参加服装博览会等与服装企业建立联系,在向厂家收购后,再分不同档次批发给内陆以及南美、非洲等地区的采购商。
2005年进驻沙溪并提出“库存产品形象专卖化”口号的石业万货,则将收购对象定位为国内外的品牌库存服装。据了解,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石业万货(中山)服装贸易行董事长石正丹便开始在云南收购库存。随着收购量的增大,石正丹越来越觉得,偏居云南一隅,充其量市场只能覆盖云南省和附近东南亚几国,继续发展的空间不大。于是,他便将眼光瞄准了中国休闲服装名镇沙溪。凭着多年积累的人脉网络以及快速的结算系统,石业万货目前已与国内400余家品牌服装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但收购品牌库存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品牌服装企业成功运作一个品牌不容易,低价销售品牌服装会使消费者对品牌产生质疑,品牌服装企业多数比较担心品牌因此而受损。
针对品牌服装企业的这种忧虑,石正丹的做法是:在收购品牌服装后,他会在公司的加工基地,拆掉原有的包装和商标,剪掉与品牌相关的绣花,平整后换上“石业万货三石外贸”的商标吊牌,以此来与品牌企业建立一个长期而良好的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