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一年苦涩:配额约三成作废 壁垒将再现
贸易壁垒即将再现
2008年,中美纺织品协议陆续到期,但这不意味着未来几年内我国纺织品出口能够脱离贸易壁垒的虎口。
最近,商务部有关专家表示,2009年,美国、欧盟有可能会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行业采取贸易限制措施。
专家还指出,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各国贸易保护政策将会加剧。发达国家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且延续时间长,不可避免地影响其贸易政策的走向;而发展中国家、新经济体受到波及,也有可能对中国产品采取一些控制或限制的措施;一些发展中国家除了在本国实行贸易救济措施外,还出于对本国贸易份额的考虑,会游说发达国家对中国产品进行调查,纺织品首当其冲。
据统计,从1979年至2007年,全球共有38个国家对我国发起各种贸易救济调查897起,涉案金额188亿美元。其中,反倾销是最主要的贸易救济手段,案件780起,占全部贸易救济措施的87%;涉案金额162亿美元,占全部贸易救济措施涉案总金额的86%。目前,贸易救济调查又有新动向,即反倾销反补贴同时进行的“双反”趋势愈发明显。
汇率走高连锁效应
据了解,纺织、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有约84%的出口企业利润集中在5%以内。这意味着,一旦人民币升值超过5%,这些中小型出口企业将毫无利润可言。
为求灵活应对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一些出口纺企已经把原定30天有效的合同,改为15到20天有效,缩短时间周期以减少汇率变化的影响。还有一些企业为了应对美元贬值,将出口商品报价提高10%至20%以维持固定利润,但同时换来的,却是出口成交量减少近30%到40%。而那些对人民币汇率变化估计不足的企业,只能无奈地承受“产品出场就亏损”的残酷现实。
但人民币升值带来方方面面的连锁效应,却仍然超乎人们的想象。
“前几年,国家出了一个退税政策,如果服装成本高于最后收汇得来的钱,多出的部分将不能享受出口退税,但这个政策是建立在汇率稳定的基础上。”叶先生告诉记者,“12月12日欧元跌了20%多,很多订单都亏损,成本都高出收汇,对于出口为导向的纺织企业来说,汇率的变动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信用风险不容小觑
消费信心的下挫直接影响到了国外买家的偿付能力和偿付意愿。2008年,中国企业遭遇的出口风险明显高于往年。
其实,早在上半年,信用风险已经初步显现。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5月,我国对美国出口的信用保险金额仅为30亿美元,但同期的报损理赔金额已达9939万美元,理赔率同比增加3倍达3.3%。而前5个月对美国的出口总额为955亿美元,就按3.3%的坏账率计算,损失金额超过了30亿美元。
目前,中国企业对外出口大部分都是采用放账的形式,欧美国家买方付款期限一般在交货后90天,有的长达120至150天。但由于今年经济形势严峻,不少外国买家也周转不灵,货款经常一拖就是五六个月。
不过,即使出口企业坚持收取部分预付款,也未必能保证交易安全。因为如果买方发现产品无利可图,很可能出现放弃预付款并拒收货物的极端行为。
资金短缺套现为先
短短几个月,“不求赚钱,只为套现”的促销口号,已经从标新立异蔓延成了行业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