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服装厂灭绝贴牌加工悄然回流
生意社12月31日讯 在其他制造业还在为金融危机带来的寒意感叹时,率先受到冲击的服装纺织行业已经进入了快速的行动期,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两条路,要么停产倒闭,要么另辟蹊径寻找转型之路。本报记者奔赴福建几大出口贸易基地实地调查发现,在一批小企业消失后,“活着就是胜利”成为越来越多服装纺织企业的共识,贴牌加工也由此悄然“回流”。
率先倒下的是中小企业,初冬的福建泉州东海工业区的街道异常冷清,这是大部分中小企业倒闭关张带来的效应,“现在五六十人规模的服装工厂已经基本灭绝,那些两三百人规模的服装工厂也挣扎在停产边缘。”一位业内人士这样描述他们正遭受的寒流。在他看来,正是过分依赖出口,才导致一部分企业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毫无招架之力。
席卷而来的金融危机不仅仅让许多国外订单消失不见,还卷走了许多本来是“板上钉钉”的订单,一些企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退货潮,“退货率非常高,买方找尽各种理由退货。”一位服装企业的老板谈起自己遭遇的退货潮依然情绪激动。
面对突然来袭的“寒流”,“活着就是胜利”成为越来越多服装纺织企业的共识。许多企业在调低预期的同时,都在积极寻找出路。
除此之外,大部分生存困难的外销型加工企业开始转攻国内市场,但是他们的出口转内销之路同样充满着艰辛和曲折,“进入国内卖场运行成本太高。”一位有意进军内销市场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不仅仅要面对陡增的运营成本,还得花大力气调整产品结构以应对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
尽管如此,相比长三角和珠三角同行面临的困境,福建企业整体表现其实还算强势,不少企业仍然能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乃至壮大。
业内人士认为,福建鞋服企业之所以能在这轮危机中表现出来超高的抗风险能力,正是来自于很早就启动的产业结构调整,在其他地区企业还在扎堆出口外销时,福建一些企业很早就坚定不移地走品牌之路,降低对出口的依赖,经过5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外销、内销、贴牌加工等合理的产业配比。
当地最大一家童装制造商宝德集团的总经理林向阳告诉记者,今年该公司的出口额预计和去年持平,对于原因,林向阳归结为坚定不移地走品牌路线。“在大部分童装企业还处于低价格混战中时,宝德一直坚定不移地走品牌经营之路。”而正是品牌积累下来的优势“帮助宝德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此外,许多有远见的鞋服企业纷纷在硬件和软件上未雨绸缪,在福建,一些大的鞋服企业利用人民币升值的契机进行设备改造和升级,降低更新换代的成本。“一逮到机会就能爆发。”在林向阳看来,危机同时也孕育着机会。
泉州,这个诞生了安踏、特步、七匹狼、九牧王、利郎、柒牌等一批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牌的地方最初只是一个小侨乡,上世纪90年代,涌现出许多家庭作坊,这些不满足于为名牌企业贴牌制造的家庭作坊在技术成熟时创立了自己的品牌,然后迅速形成了产业集群,完成了从仿牌、贴牌到造牌的飞跃。
今年上半年,在欧美市场需求萎缩、劳动力成本上涨、原材料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下,福建省的代工企业订单曾出现非常明显的下滑。而耐克选择年底在泉州新增生产线的例子表明,危机中同样孕育着机会。业内人士表示,泉州已经有完整的生产链——硬件配套设施完善同时拥有大量技术熟练的工人,这些都是福建代工企业的优势,也是能吸引耐克等对技术要求较高的大牌企业的主要原因。一些原本以内销为主的企业也开辟了部分代工生产线,为欧美企业代工,这些转变都是因为“需求决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