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国棉花栽培技术监测报告
2、种植密度继续减少。密度与成铃数是单产构成的关键要素。监测结果显示,2008年全国棉花密度继续减少,收获密度为5106株/亩,减113株/亩,减2.2%(表2)。其中:长江1532株/亩,减105株/亩,减6.4%。黄河3018株/亩,减69株/亩,减2.2%。西北收获密度12549株/亩,减609株/亩,减4.6%。
全国收获面积继续减少的原因:一是气候不利,4月中下旬西北遭遇强寒潮、雨雪、大风和沙尘侵袭,4-5月华北平原和沿海遭遇持续低温多雨高湿,导致烂种死苗、重播和补种;但密度减少幅度仍很大。二是长江流域收获密度减少持续8年,与种植棉花杂交种、劳动力短缺、宣传不当、以及移栽季节先低温后高温干旱有密切关系。
3、单株成铃略减。单株成铃数是产量构成的关键要素(表2),棉株个体生产力年际间变化很大。抽样结果显示,2008年全国平均成铃数11.3个/株,由于密度减少对单株成铃增加有利,实际比上年减0.3个/株,减2.6%,是2007年全国棉花单产减少的原因之一。三大产区单株成铃数:长江29.4个/株,实际只减0.3个/株,减1.0%。黄河17.0个/株,增0.5个/株,增3.0%。西北5.9个/株,增0.7个/株,增13.5%。
4、减产要素分析。收获密度减2.2%,单株成铃减2.6%,单位面积成铃减幅为4.7%,由于长江中游减产超出预期,全国单产减幅达到3%。主要原因是长江中游秋雨连绵、“烂场”、死株和早衰秋桃减少,烂铃增加,导致减产达到四成,黄河大部增产显著,西北持平。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纺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