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纺织行业:浴火重生
生意社1月9日讯 2008年中国纺织业出现十年来首次负增长,江浙纺织企业纷纷减产裁员,往年年增长38%的好时光将一去不返
阴雨连绵
2007年,中国纺织行业如日中天,行业利润增速高达37.79%,好日子似乎没有尽头,江浙的纺织企业主们纷纷扩建产能,浙江余姚的小纺织老板萧羽也不例外。
为了扩建厂房,萧羽需要投资1900万元,其中500万元,他希望得到银行的支持,但2007年初对他笑脸相迎的银行,年尾却变了脸。
2007年,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央行连续6次加息,要求商业银行严控贷款投放,大幅减少信贷投放额度。
萧羽的500万元贷款,正好撞上了“枪口”。曾答应给他贷款的银行告诉萧羽,总行的信贷政策有变,对纺织这样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不再支持。
此时,沿海发达地区正处在鼓励产业升级的热潮之中,萧羽和他周围的几个纺织业老板都有严重的失落感——国家要抛弃我们了。“升级不错,但我们国家从电器到IT,再到汽车,到底有几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下子抛弃劳动密集型的纺织行业,谁来解决那么多人的就业?”这是萧羽和他的企业主朋友们经常抱怨的话题。
但在2008年年初,不管如何抱怨,即便萧羽拿厂房抵押,银行也不愿放贷给萧羽。
没有办法,2008年1月,萧羽只好提前把仓库的存货卖掉,换到400万元的流动资金。
这笔钱并不足以改变萧羽的窘境,他只能减产。与此同时,2008年开始,人民币加速升值,也让萧羽面临更艰难的局面。
2008年三四月间,萧羽先后接到两个大单。但报价时,因为人民币升值的因素,他对一个德国老客户的报价从2007年每米0.34美元升到0.5美元,谈了多次,客户无法接受如此大的涨幅,最后只能放弃。
另一个法国客户,同样由于价格原因无法成交。
萧羽也没有办法。2008年上半年国际原油价格暴涨至每桶约150美元,化纤原料的价格也不断走高,化纤原料PTA(精对苯二甲酸)的期货价格,从年初的7000元/吨上涨到10000元/吨,让下游纺织企业难以承受。
不仅仅是原料涨价,2008年劳动合同法实行,也让萧羽感到难以应对。春节后,萧羽的工厂出现了工人擅自离岗的现象。
有一个工人干了不到一个月就要离职,找萧羽结算工资时,萧羽没有答应——这与萧羽定下的规矩产生了冲突——由于近几年招工困难,加上纺织厂工人从生手到熟手需要三个月的培训期,萧羽要求工人在辞职前必须提前一个月通知工厂,如果擅离岗位,工厂有权不发工资。
但这个工人并不认同这个规定。他找了几个社会上的朋友,一起闯进萧羽的办公室,要求他结清工资。无奈之下,萧羽选择报警。警察登记了工人身份证后,要求他不能扰乱工厂秩序,有问题找劳动部门。
劳动部门责令萧羽必须结清工资。这令萧羽无法接受,但也只能执行。如是者三,使得萧羽非常苦恼。“国家要抛弃我们了。”萧羽再次说到了当时的感受。
流动资金不足,原料价格飙升,外单不断减少,工人工资上涨,萧羽没有办法,只有不断减产裁员。从2008年初到5月份,萧羽忍痛将产量缩减了三分之二,工人减少了一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