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编百科]经编麂皮绒生产工艺与研究(一)
1前言
生意社1月9日讯 天然麂皮是美观、时髦和身价的象征,但其价格昂贵,且受到产量的限制,只能满足很小一部分人的需要。仿麂皮则是天然麂皮的理想替代品。
经编麂皮绒是将超细长丝以经编的加工方式所制得的仿麂皮织物。坯布经过后整理后,手感柔软,既可以直接作为服装用料,制作成茄克服、提包、套装,鞋子等,也可以先进行复合,然后再作服装或其它用途。
2经编麂皮绒原料的选择
经编麂皮绒的绒纱经过一系列的后整理,能够形成具有粉质感的绒面,呈现“书写效应”,这与绒纱原料的选择有关。作为仿麂皮织物的基布构成应由两方面要求:其一,需要紧密的地组织结构,纤维要求单丝较粗,地组织采用高收缩纤维效果更佳。其二,织物绒面要求选用单丝纤度较细的纤维。仿麂皮织物表面的绒毛根数越多,纤度越细,织物外观仿真感越强,单丝纤度与麂皮绒效果的关系如表1所示。
表1绒毛的单丝纤度,dtex 手感 光泽 书写效应
1.0 粗糙 无 无
0.5 干燥 弱 基本无
0.2 滑顺 弱 弱
0.1 挺爽 柔和 优异
从上世纪70年代初到现在,经编麂皮绒所采用的原料也有所改变。80年代以前,麂皮绒绒纱采用的原料是100D/36f的加工丝,地纱是50D/24f的涤纶长丝。现在,我们所选用的绒纱材料一般为超细纤维,如日本或韩国产的海岛型纤维。海岛纤维一般是将两种不同的高聚物通过双螺杆复合纺丝机和专门的喷丝组件进行熔融纺丝,使一种组份有秩序地分布在另一组份中,形成有规则连续的多根超细长丝,海组分溶去后,剩下的岛组分纤维纤度特别小。从理论上来讲,对一定的溶剂,只要海组分易溶,岛组分难溶或不溶就可。但实际应用时还需考虑到溶剂的毒性、挥发性、回收方法设备等诸因素,以前选用聚苯乙烯,污染较重,现在一般选用水溶性聚酯(COPET)为海组分。例如将PET(聚酯)分散于COPET(聚苯乙烯)中。在纤维截面中分散相PET呈“岛”状态而母体聚苯乙烯则相当于“海”的状态。通过后处理把海组份溶解掉,剩下的即单一组分的超细纤维,可制得0.2dtex以下超细纤维,最细可达0.001dtex。海岛型纤维具有较柔软的手感和较好的耐光牢度,可用一种染料进行染色;但织物的硬挺度和膨松度较差。
另外还有一种桔瓣型的超细纤维,它是由两种不溶混的聚合体形成的,熔体中多股不同成分同时从一个喷丝口出来,经裂离处理后的每根丝纤度极小。桔瓣型超细纤维具有较高的密度、足够的膨松度、较好的硬挺度,无厚重感;但其悬垂性和耐光牢度较差,且不适应印花。
在绒纱和地纱的选择中,我们要考虑其纤比值。所谓纤比值,即织物的绒纱和地纱的纤度之比。从织物的几何结构看,面纱与地纱的纤比值A可以用下式表示:
A=K×D1/D2 K=L1/L2式中:A—纤比值;K—纤比系数;D1—绒面组织纤维的总纤度,dtex;D2—底组织纤维的总纤度,dtex;L1—绒面组织线圈长度,mm;L2—底组织线圈长度,mm。
在织物线圈结构不变的情况下,纤比值的变化可引起织物密度的变化,并直接影响绒面的效果。当D1> D2时,则可得到较理想的面绒;反之则差。通过对多种不同规格超细纤维进行编织试验后发现,当K=1时A=1是绒面纤维和地层组织纤维配比的临界点,从理论上讲,D1值的变化与D2值的变化成正比。因此,纤比值A必须大于1,最好在1.5~2内,这样绒面覆盖效果肯定好,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应做到A>1,D1> D2,L1>L2。
总之,采用超细纤维为原料的经编麂皮绒织物经聚氨酯整理可使织物产生皮革般的弹性,具有高级麂皮感和“书写效应”。主要表现为:良好的尺寸稳定性,可干洗、水洗、免烫;防蛀、防霉、保管方便;色谱范围广,色泽鲜艳;缝纫性良好;防风透气;色泽柔和;手感丰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