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服装驶入转型快车道 “让企业引导行业”
生意社1月14日讯 山东是全国重要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以出口型企业为主的山东服装行业在2008年面对资金紧缺、人民币升值、各种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诸多不利因素,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在全行业的积极应对下,虽然出现了利润下降、市场萎缩等不利情况,但仍然创造了“4933家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没有出现大面积亏损,更没有一家破产、关闭”的不俗成绩。
“去年,山东纺织服装行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1~11月出口环比下降,少收入近2亿美元。但4933家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没有出现大面积亏损,更没有一家破产、关闭。”山东省纺织工业协会会长赵传香向《纺织服装周刊》记者介绍道。
赵传香给记者递上的资料显示:2008年前十个月,山东省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676亿元,同比增长19%,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11.1%;实现利税430亿元,增长16%,增幅下降18.9%,其中利润274亿元,增长17%,增幅下降22.5%。
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山东省去年的纺织服装行业总体上保持了平稳的增长,虽然存在着生产增速减缓、利润大幅回落、服装出口增幅下降等困难局面,但规模以上企业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远离了风暴的中心呢?
“三保、三调”指迷津
山东省服装行业协会副会长刘建国向记者诉说了其中的缘由:“首先,与南方企业类型不同,山东企业主要以上游产品为主,企业规模也比较大,本身抗风险能力比较强。其次,山东服装行业解决突发事件比较及时,有社会责任感。比如山东济宁樱花纺织集团有职工6000人,经营上遇到了企业自己克服不了的困难,经山东省和济宁市帮助协调,山东如意集团成功地全资收购了它,使它短短2~3个月就走出了困境。最后,‘三保、三调’政策和策略贯彻得比较好。三保指的是保现金流、保市场和保员工,三调指的就是产业调优、产品调高、市场调特。这一点是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的关键所在。”
中小企业忙转型
除了相关政策的帮助外,企业自身的调整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们具体是如何做的呢?记者为此采访了几家比较有代表性的服装企业。
胶东半岛一直是山东纺织服装行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针织名城”称号的青岛即墨市拥有1000多家纺织服装企业,它们多以外贸出口为主,在这次风暴中通过产品升级、企业转型、开辟新市场等方式快速前行着。
作为北京奥运纪念服饰指定生产商的红纺制衣公司,通过转型升级有效地规避了金融危机对企业的不利影响。总经理郑博介绍说:“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是明显的,但是我相信,服装行业永远是朝阳产业,社会不管怎样发展,都离不开穿衣。现在关键是企业转型和产品升级,今后服装企业肯定不能像以前那样,只限于加工型、出口型。以后一是要调整企业结构,‘多条腿走路’。二是要打破‘卖服装’的老路子,着力提高品牌附加值,如设计、文化、创新,融合各种附加资源等。三是要向服装的售后服务延伸,让工厂多元化,加强物流配送、品牌延伸,整合各种资源。”利用制造奥运服装积聚的优势,产品大部分外销的“红纺”开始逐步转向国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