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品牌血拼一线城市 不进军二线城市
在中国一线城市市场几乎饱和的同时,国内市场也呈现出另一种状况:国内二线城市的市场正在成熟,二线城市的价值在提升。对于中国的服装品牌来说,将二线城市作为其发展、扩张的切入点,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特别是在以宁波、温州、珠海等一大批长三角或是珠三角为代表的地区。另外一个事实同样不能忽略:一些二线城市的人均收入比一些一线城市增长得还快,人们比较富裕,手中可供支配的钱较多,他们更愿意花钱。比如,珠三角经济发达,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全国之冠,商业消费前景巨大。相对来说,这些城市里的人更有消费欲望,市场潜力较大。如果服装品牌摒弃“非大城市不入”的狭隘思维,眼光向“下”,让发展计划从二线城市开始,或许会获得自身发展的另一片新天地。这样的思维和行动成为了一种说法的佐证———21世纪的竞争基本单位不是企业,而是城市。
另外,当前的经济形势也从另一个角度预示,服装品牌如今转战二线城市是正当其时。2008年中国的纺织服装企业经历着“阵痛”,国家相关部门为此连续两次上调纺织服装的出口退税率;无论是中央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还是国家为了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出台的扩大内需保增长的十项措施,都涉及到了加大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扶持,这必将调动起农村和小城镇的市场潜力。对于国内服装企业来说,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努力将品牌进驻国内二线城市及富裕的新城镇、新农村市场,必将给服装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新马制衣公司财务经理袁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连续上调的纺织服装出口退税,表明政府帮扶企业渡难关的坚定态度。退税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我们出口1美元可多退0.07元人民币,每月就能增加60万~80万元纯利。”现在,该公司已经在重庆、宁波、吉林等地建立了3家分厂,加工能力已与深圳工厂基本持平,而生产成本则缩减了30%~40%。而重庆、宁波、吉林等城市正是我国国内的二线城市。
对于一些服装品牌来说,可能还有这样的观念:定位高端的品牌,把店开到二线城市会“掉价”,会影响品牌形象。
事实上品牌进军二线城市,不仅不会“掉价”,反而有助于扩大品牌知名度,提升品牌形象。因为高速发展的现代科技,已经将世界紧密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地球村”,组成这个村子的世界各地的每一部分地位都是重要的。那么,在中国这个具有后发优势的大国里,极具市场潜力的二线城市将会成为新一轮城市发展的焦点,充满着种种商机,变成各商家新的淘金之地。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服装品牌选择开拓二线城市作为新的发展之地,便具有了一种全球思维———没有局限于眼前,而是用更长远的目光,将自身的发展锁在了将来。
自1992年国际著名奢侈品品牌Louis Vuitton在北京王府饭店开设第一家分店以来,随后LV就陆续在中国内地开设分店,除去广州、上海、深圳等大都市,温州、成都、青岛、厦门、长沙等的二线城市也处处闪耀着LV的身影。这表明国际大牌也放低高高在上的“身段”,将触角伸到了中国的二线城市。毕竟,对于一个品牌来说,谋求更广泛的发展才是最为重要的。LV这样的举动,在中国大规模开店,而且将更为宽广的视角“辐射”到了二线城市,说明它已经看到了二线城市的潜质,将其作为自己长线投资的一种手段。
东莞市浩亨服饰有限公司以前一直都以出口为主,长期为国外品牌做贴牌生产。但是由于受到此次经济危机的影响,海外订单急剧减少。
因此,该公司决定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将自己旗下的中高档男装品牌G.I在国内市场上进行推广。目前,该公司的“G.I”和“C.A.P”的专卖店已经遍及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温州、无锡、厦门、成都、重庆、武汉等国内城市。从浩亨服饰的轨迹不难看出,她在国内还是以选择二线城市作为发展的主体。实际上,品牌进驻二线城市也是其渠道建设的一种,而这种渠道建设比“走大城市路线”更加宽广。
当然,服装品牌转战二线城市,是总体上的策略。在各自的发展蓝图里,品牌也必须考虑细节方面的问题。比如,服装品牌进入目标城市之前,应该对该城市和当地消费者进行充分地调研:其品牌定位、所倡导的文化是否跟整个城市的文化氛围相符,是否符合当地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是否能够针对当地实际情况推出新的款式、在价钱上作适当调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