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种市场:品种过多弱市难过
生意社1月19日讯 2008年对棉农来说是悲惨的一年,在2007年和年初棉花价格高的带动下,国内棉花种植面积增长。但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纺织业遭重创,目前棉花收购价已低于成本价。在此形势下,2009年棉花种植面积减少成为不争的事实。
根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2008年11~12月在全国范围内的调查,各省区植棉意向较上年普遍下降,2009年全国植棉意向面积为7128.32万亩,较上年减少1559.41万亩,降幅17.95%。
近年来棉花品种数量增长过快,已呈严重过剩状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进入市场的新品种多,但优势品种无优势;经营企业多,但规模不大。种植品种数量多、布局乱、种植杂,不但造成栽培技术推广跟不上,棉农无所适从,而且棉花品质一致性差,收购价格不高,棉农收益低。
品种进入市场多退出慢
根据中国农科院棉花所统计显示,近两年国家和地方审定的品种总量为117~118个,不计重复审定有100个品种。品种来源更加广泛,除原来国家和省级科研机构外,来自公司和个人的品种数量正在快速增加。按一个品种使用寿命3~5年计算,全国一年种植的品种数量至少有600个。
但是各地仍继续增加区域试验规模,新品种审定数量快速增长的势头十分强劲。对此,国家和地方对新品种审定必须强调产量指标、品质指标和抗性指标的统一和协调,鉴于国内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发生日益严重,在“两萎”病抗性方面应提出更严格的标准。更重要的是,严格审定制度是控制品种“多乱杂”的根本措施。
品种退出机制实施以来,2007年农业部公布退出50个棉花品种,2008年农业部拟退出品种中没有棉花品种;据不完全统计,各地退出品种近100个。但这些退出品种多是20世纪80~90年代的老品种,对预防“旧瓶装新酒”有作用,但对控制品种“多乱杂”现象作用有限。
优势品种优势下降
根据中国农科院棉花所统计,2004~2008年,全国棉花播种品种数量增长118%,植棉面积基本维持在8000万亩的情况下,棉花品种数量增长超过1倍。
但是,全国播种面积中的优势品种的面积在不断下滑。2005年优势品种(组合、系)42个,占全国棉花面积的76.2%;2006年优势品种(组合、系)53个,占全国棉花面积的68.2%;2007年优势品种(组合、系)54个,占全国棉花面积的64.4%;2008年优势品种(组合、系)51个,占全国棉花面积的63.4%。4年中优势品种的份额下降了13.8个百分点。
2005年面积最大的“中棉所35”占全国棉花面积的7.8%,2006年面积最大的“中棉所35”占5.9%,2007年面积最大的“中棉所35”占6.0%,2008年面积最大的“鲁棉研28”占5.9%。优势品种的种植面积下降到6%以内,而且近4年全国没有一个品种的种植面积达到10%。
2006年美国陆地棉面积约7580万亩,陆地棉品种205个。中国2005年7592.85万亩的面积与美国接近,但棉花品种数量达355个。
专家分析认为,中国棉花优势品种无优势的重要原因是种子经营主体不具备实力。虽然中国棉种公司很多,但规模都很小,在科技创新、市场开拓、风险防范和应对方面还不具备实力,目前还没有哪个公司能够经营占全国10%种植面积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