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制衣业的发展过程及文化解剖
(一)香港制衣业的发展过程
生意社1月20日讯 一九五零年,香港只有41间制衣厂,雇用1,944名工人,约占本港工厂总数2.8%及占本港制造业雇员总数2.4%。在五十年代,大量资金、创业人才和廉价劳工从中国涌入,本港制衣业藉此迅速发展。
制衣业在六、七十年代继续蓬勃发展。六十年代初期,制衣业超越纺织业成为出口收益最大的工业,也是制造业中雇员最多的工业。由于制衣业涉及较为劳工密集的工序,该工业蓬勃发展的主要因素是那几年间本港有大量廉价劳工供应。但是,香港的工资现己提高,而工资低廉的亚洲竞争对手也发展了制衣业,廉价劳工这个优点便随着时间的过去而逐渐消失。出口数量受到限制,加上生产成本相当高昂,促使制衣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出口项目的价值及发展新产品,其中包括用各种混合纤维制造的高档时装。
八十年代制衣业因应市场对高质素及时髦服装的需求,继续发展。现在生产的服装,由高级时装至简单的衣服配件,应有尽有。在出口市场上,制衣业面对激烈的竞争,因此越来越明白到自动化生产的重要性。很多制造针织衣物的厂商装置了电脑辅助设计仪器,以及自动化电脑辅助针织机器。在其他成衣制造方面,较大的工厂也通常设有电脑辅助纸样放码及排唛机器、绘图机以及自动裁剪机。
近年本地制衣业己逐渐向高档市场发展,并建立起高质时装的形象。香港亦成为亚太区内着名的成衣采购中心,既吸引到大批生产简单货式的定单,亦吸引到小量高价成衣的定单。前一类定单(受配额限制的除外)通常交予该行业设于华南地区的生产基地制造,而后一类小量高价成衣则由本地工厂生产。除了有限的外地加工,受香港的出口配额限制的产品,必须在本港制造,以符合香港产地来源规定。
(二)香港制衣厂的规模和结构
在一九五零年至一九七零年间,工厂数目以平均年增率24.9%增至3,491间,雇用人数以平均年增率24.6%增至148,025名。一九七五年,香港有8,047间制衣厂(占制造业工厂总数25.9%),聘用257,595名工人(占制造业工厂总数37.9%),成为制造业中最大和最重要的工业。由一九七五年至八十年代中期,该工业以价值计算,续有增长,但占整体制造业的比例,则开始下降:在一九八七年制衣厂的数目达到高峰,共有10,556间,但郤只占当时制造业工厂总数20.9%。同样地,制衣业在一九八六年所聘用的工人数目也达到高峰,共有299,932人,占当时制造业雇员总数34.5%。此后,工厂数目降至一九九二年的6,980间(占制造业工厂总数16.6%),而同期雇员人数则降至186,607人(占制造业工厂总数32.7%)。不过,制衣业仍是制造业中最大的行业,规模是纺织业的两倍有多。
制衣厂的规模普遍比以前小。在一九七五年之前,制衣厂平均聘用超过40名工人(一九六五年平均多达58名),但到了八十年代,制衣厂的平均雇员人数一直逐渐下降至平均每厂30名工人。
(三)香港制衣业的出口业绩
本港制衣业的产品出口值,从一九六零年的10.1亿元增至一九九二年的771.56亿元,平均年增率为14.5%。自六十年代起,制衣业已是出口收益最大的工业,占本地产品出口总额30%以上。除了一九七五年全盛时期的44.6%外,所占比重一般在30%至36%之间。一九九二年的数字为33%。以价值计算,香港在一九七三年至一九八五年间是世界上最大的成衣出口地区(除了一九七八年和一九七九年被意大利超越外)。一九八六年,意大利再次占第一位,并一直保持该位置。从此香港便一直是世界第二大成衣出口地区,只在一九八八年一段短时间内为南韩所超越。在一九九二年,香港随中国和意大利之后,为世界第三位成衣出口地区。
(四)香港制衣业有利因素
香港的制衣业以经验及技术见称,并在海外享有制造优质衣物的声誉。制衣业有熟练员工,可以生产各式各样的衣物,不但可大批生产,也可生产特定项目。他们可以就顾客自行设计或指定的成衣样办提供专业意见及协助。此外,制衣业经常因应市场需求及时装潮流的转变而作迅速反应,试验利用全新及更先进的衣料,并深谙管理之道,以求符合顾客的需求。
制衣厂以中小型为多,这是制衣业的有利因素。这些工厂制造多种款式的时装,并能够在一个有效率的分包网络下,配合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本港制衣业越来越注重品质,并能准时迅速交货,因此声誉日隆,竞争力亦随之提高。
香港的制衣业也得到一些辅助工业的帮助。这些工业提供线、拉链、钮扣、扣件及标签等配件,以及一些对于生产时装极为重要的多类型花边。织造、针织及加工漂染厂亦为制衣业提供部份所需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