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毛织之都”如何御寒?
金融风暴下“东莞制造”的样本调查
生意社1月21日讯 大朗镇的经济发展历程是“东莞制造”的典型模式——从1979年港商在大朗投资创办第一家毛织企业开始,毛织行业就在大朗扎根生长,经过20多年的蓬勃发展,形成了“大朗毛织”这样一个区域品牌。在这个面积118平方公里的镇里,聚集了3000多家毛织行业企业,从业人员10多万人。产品有六成是销往海外。据测算,近五年,全世界平均每5个人就有1件大朗生产的毛织品。大朗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毛织之都”。
但是,毛织业过去一直都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大多由中小企业经营,抗风险能力较弱。金融风暴袭来,东莞被推到了风头浪尖上。那么,这个有东莞特色的“毛织之都”,在“寒冬”里的情况如何?日前,在东莞“两会”期间,记者就此采访了大朗镇镇长谢锦波。
毛纺织业:提前御寒
“目前毛织业都没有受到金融风暴太大的影响。”谢锦波表示,仅2008年上半年,大朗毛织企业就购置了977台电脑编织机,全镇达到4500台。另有37家企业计划在2010年底前再购置1769台电脑编织机。企业不但没有明显的减产迹象,而且还不断通过购入先进设备提高生产力。
“在销售方面,我们早在金融风暴到来之前就大力鼓励企业创名牌,鼓励从过去的产品经营,逐步迈向品牌的经营。现在已经培育了一批名牌企业,这些企业由于创下品牌,提高了利润率,即使在订单减少的情况下,也能保证效益不减。”
据了解,在国际金融危机下,大朗毛织业仍然这样从容,与其提前升级转型有关。
早在几年前,由于外贸环境恶化、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力度加大等诸多因素影响,国内的毛纺织业发展已经遭遇挫折。过去以加工贸易、贴牌出口为主的大朗毛织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据该镇镇委有关人士透露,由于利润空间狭小,许多企业不敢接单,20%-30%的中小企业关门走人,整个产业面临重新洗牌。
由于比别人提前意识到了“秋江水寒”,2006年,大朗便开始通过政府推动和企业主导相结合,按市场规律推动产业转移和升级转型。另一方面,镇里早在2005年帮助企业加强研发、创立自主品牌以扩大内销,目前内销已占大朗镇毛织品销量的40%。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进一步增强了大朗镇毛织品抵御金融危机影响的能力。
“正因为我们的产业升级工作做得早,做得扎实,为应对这次金融危机做好了铺垫。现在即使有一部分缺乏竞争力的毛织企业被淘汰,也无须过于担忧。”谢锦波表示。
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柳暗花明又一村
“当然,应对金融风暴,我们不只上述这一手。”谢锦波表示,“我们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也做得很早。现在谈到'大朗制造'不仅仅是专指毛织品了。大朗过去其实一直注重培养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避免单一的经济结构。现在,这两个产业与毛织产业均衡发展,各占镇里经济的三分之一,大大提高经济体的抗风险能力。”谢锦波还透露,大朗正在申报“中国电子产业名镇”,有望在春节前就得到批复。
据了解,2008年大朗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预计全年全镇工业总产值250亿元,增长1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11亿元,增长20.8%,财政总收入14.7亿元,增长10.6%.稳定的经济结构为该镇经济的较快平稳发展提供了保障。
记者问到,今年东莞将把招商引资作为头号工作来抓,那么大朗会有哪些招商计划?谢锦波表示,继续引进先进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业,培育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及创意产业。他还特别提到了数控毛织机械制造项目,“大朗的编织机制造业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有两家企业的产品甚至可以和进口的品牌机同台竞争。我们想通过引进这类企业,形成产业集群,进一步完善毛织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