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集团谋变家纺度势而动
——湖州丝绸之路集团总经理沈顺康访谈
生意社1月22日讯 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对世界实体经济的蔓延,各行各业仿佛都进入了一个调整发展的阶段。家纺行业也不能例外,企业无论大小都在施展着自己的本领,以期度过这个危险的时期。在08年12月初召开的江苏家纺企业营销沙龙上,记者接触了丝绸之路集团公司的负责人,得知丝绸之路集团正在谋划进入家纺领域。选择在这样一个前途未卜的极端困难时期进入家纺,危险就可想而知。那么,这个企业到底是怎么想的呢?是因为看好家纺前景,还是被逼无奈之举?带着疑问中国家纺网的记者驱车前往位于浙江湖州的丝绸之路集团,采访了集团总经理沈顺康先生。
丝绸之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沈顺康先生
记者:沈总您好,据了解丝绸之路集团公司正在备战家纺领域,选择在目前这样一个经济环境之下,进军家纺,为什么?
沈顺康总经理:是啊,先前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已经演变为涉及实体经济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了。07年国家GDP增长为11.9%,有专业经济人士预计,08年GDP增长8%是没有问题的,要想达到10%就不大可能了。这些数据表明,这场经济危机对中国的经济影响很大,而且是以一种极速下滑的趋势发展,有人说经济下滑的速度快赶上坐过山车了。这次经济危机中,集团没有受到直接影响。因为,在前几年公司高层就已经预计到国内的经济形势,将有一个慢速增长的阶段。这些年来国内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在两位数的速度上,不可能一直保持这种高速,所以危机也在预料之中,集团公司早就做好了准备。但是,还是没想到危机来的这么快,这么猛。选择家纺项目和经济危机的关系不大,这个项目早在两年前就已经确定了,08年已经把这个项目设定为战略目标。家纺项目的实施,是整个集团公司实现多元化格局背景下的战略转型。我们集团公司的一大块是织造业,并且突出的是丝绸织造,而丝绸织造又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以前考虑的简单,公司拥有了从丝到丝绸到服装的产业链的上下游就可以了,没有考虑到终端还在别人手中。为了整合丝绸,集团把家纺作为战略方向。08年除了二厂以外都在做家纺调研,请专业的策划机构,组成了家纺部门,配备了家纺的领导班子及成员。危机来了,反而更增加了我们的信心。
记者:现在家纺行业都在往内销市场上走,那么丝绸之路准备走什么市场呢?
沈顺康总经理:做家纺项目当然还是希望能够拓展国际市场,但是,现在不到火候。主要做国内,先站稳国内市场。以前也定的是以内销为主,正好迎合市场发展。国家也在拉动内需,证明选择对了。以前还有些犹豫,现在更加坚定了。丝绸家纺是传统产业,危机来了以后,国家认为还是要扶持传统产业。危机还造成了就业的压力,而丝绸织造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可以为国家解决就业问题,温总理提出纺织仍然是我们的支柱产业,这样对纺织企业政策和金融的支持力度就会加大。从国家的政策倾向来看,发展家纺走内销是不会错的。
记者:家纺内销市场目前也是不容乐观的,各路诸侯混战,还不知道鹿死谁手,那么丝绸之路进入家纺考虑到这些风险了吗?
沈顺康总经理:当然,选择家纺项目,首先集团内部要面临资源调整、组织架构、人力资源、资金运作等多方面的调整,这也是一个挑战。现在我们的产品已经开始进入商场,如何让老百姓接受,还谈不上知名品牌,这需要付出努力,集团规划在2、3年内完成此项目标。目前家纺行业存在进入门槛低、技术要求低的特点,导致家纺一哄而上,家庭就可以做,所以竞争很激烈。13亿是一个潜在市场,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市场。家纺蛋糕比较大,潜力比较大。在今后的发展中家纺所占的比例会不断提升。家纺的绝对量哪怕只有3千亿也是一个不小的市场。做行业它的容量很重要。家纺的市场容量很大,但是,这个行业的前10名10个亿的企业还没有,这说明家纺行业还没有真正的品牌企业。牛奶行业两三个巨头已经占到整个行业的60%以上,就是一个垄断下的寡头企业。相比之下,家纺行业则是鱼龙混杂,龙也是小龙,这是有利的一面。博洋从98年提出家纺这个概念至今,他们这么辛苦为什么没有达到10个亿,说明这个行业想做大很难。
记者:您对家纺市场的分析很透彻,但是如何规避这些风险呢?
沈顺康总经理:每个企业家都有创业的冲动,想做大。我们在探索想做大。家纺真正洗牌的时候还没有到,那么在这个时候进入是一个好时机。在规避风险上,不是组建了公司就全部搞家纺了,日常的“养家糊口”的项目还在做。集团在发展家纺这个项目上,借鉴改革开放的经验,用渐进式、增量式、体制外式的改革模式来运作。集团整个经济形势是不会打大乱,我们的白厂丝、丝绸服装销路都不错,还在继续生产销售。而在生产家纺这一块,采取找一两个不容易积压的品种先推出锻炼队伍,如果做好了做大了,我们又有自己完整的产业链,上到一定规模后,这种模式是会产生规模效应的。丝绸之路进入家纺是一次战略型转移,不是盲目扩张,更不是被逼无奈。当然,我们还需要学习人家的营销模式,但不会一味模仿别人。现在是“现金为王”的时代,我们会牢牢把握库存和应收款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