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服装以市场带动集群模式初现成效
生意社2月3日讯 2008年,在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面临的严峻形势下,安徽纺织服装产业尽管背负不小的压力,但在产业转移的大趋势下,早已做好充分准备,不断完善产业链条,建立服装产业园,引进实力企业,以市场带动集群模式初现成效,不断推动内贸服饰市场迅猛发展。
市场——产业积聚不断深化
安徽服饰第一街作为安徽服装业发展内贸的发力点和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中部新兴市场群,2008年业务量仍以年增30%幅度上涨,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据统计,2008年安徽服饰第一街市场交易额明显高于上年同期,同时各家市场积极拓展对省内外上下游市场的辐射效应,成效显著。
2008年全年,安徽服饰第一街各市场用于纺织服装的市场营业总面积29.4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7.85%,商业铺位8365个,比上年净增990个。据统计,目前仍有4.45%的空余,但空余率比上年下降了6.82个百分点。目前在建项目有19.50万平方米,到2009年底可投入运营。届时将在小饰品、鞋类、服装等方面增加1000个品牌以上。预计在2009年年底,第一街市场总体量将增加12万平方米左右。
2008年,在安徽服饰第一街经营的家纺服饰类品牌总数6302个,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服装类品牌达4539个,鞋类品牌达1031个,家用纺织及箱包、小饰品共732个。品牌发展的总体趋势是鞋类品牌数量上升,服装类品牌比去年略有下降,但质量有所提高。目前的核心品牌数量比上年增加50%以上达到120个,这部分品牌对提高市场的影响力作用很大。特别是七匹狼、美特斯·邦威、虎都、爱登堡等品牌纷纷进驻市场开形象店或大卖场,大大提升了市场的品牌档次和影响力。截止到目前,安徽服饰第一街8家市场在纺织服装等方面直接解决就业达3.1万人。市场的繁荣对社会的稳定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据统计,目前的安徽服饰第一街各市场已覆盖安徽全省境内的17个市级市场和60多个县级市场,占全省市场的70%,部分品牌已对周遍的苏南地区和河南东部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对本省长江以南地区的市场辐射力还不够,需要加强。安徽省服装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叶梁表示,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来看,到2010年安徽服饰第一街市场年交易量将突破100亿元,呈现外贸与内贸市场的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
产业集群——对接初显魅力
2008年安徽服饰第一街第二届服饰文化节的举办,集中展示了安徽服装在产业、市场、企业、自主品牌、加工实力、服饰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和成就。
文化节首次从宏观上对安徽服装相关产业进行了高效的资源整合,调动了3家服装产业集群地、16家上下游专业市场、300多个服装品牌、6家人才院校、5家行业媒体、1家电子商务平台等多方资源进行对接,缔结战略合作协议15个,将服装产业的交流和合作推向深入。
其中,白马服装城与郑州裤业、中绿广场与濮院毛衫的对接,为市场引入30多家国内知名品牌。安徽服饰第一街与安徽服装第一镇的战略合作标志着中国服装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模式已经首先在安徽启动。安徽服装第一镇与四季青女装市场的对接,为本土品牌直接进入省外市场开通绿色通道。安徽服饰第一街与电子商务平台的对接,首次将安徽传统实体市场引入虚拟网络空间。安徽服饰第一街与下游市场的对接,成功地建立了全省市场营销网络体系。
安徽服装产业资源对接会作为历年来规模最大的项目对接会,不再仅限于市场与品牌、品牌与产业之间的对接,将范围扩大到了行业组织、行业媒体、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地等代表在资源、技术、信息、人才方面的多层面对接,基本囊括了服装行业的各个领域。“这充分表明,安徽服装业不再停留于对市场份额的满足,而开始注重综合实力与软环境的提升。”叶梁说。
自主品牌——再度突围
据了解,虽然目前安徽全省纺织服装类只有“鸿润”羽绒一个品牌在“中国驰名商标”中榜上有名,但是,“帅气”、“依立腾”、“东方婉凤”、“宛玉”、“依思特”等10多个省著名商标的品牌正在崛起。
与此同时,安徽近2000家的服装生产企业,90%以上都在做外贸加工的贴牌生产,受大的国际形势和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影响很大,近40%的企业正面临转型,逐步走向内贸市场。这为一些有着自主品牌意识的企业创造了机遇。
对此,安徽服装商会、安徽服饰第一街工作委员会因势利导,提出专业市场集群与产业集群对接的全新设想,为自主创牌做准备。其中最受瞩目的当推“安徽服装第一镇”繁昌县孙村镇与安徽服饰第一街——合肥市站前路综合展示的成果。业界一致认为,此举标志着安徽本土服装企业开始进入“脑成年”。据了解,安徽已有多家专业市场对于孙村本土服装产品表现出浓厚兴趣和合作意向,安徽首家女装专业市场——安徽四季青女装市场专门在市场设立孙村品牌馆,作为安徽服装第一镇形象展示的窗口。这对于推进安徽服装品牌建设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