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纺织小镇的“候鸟”能否飞回
方家桥村:调低村民分红标准
明华村向东百米之外就是钱清镇方家桥村的纺织原料市场,两村经营户沿104国道而建融为一体,只有经营户门店招牌上打头的长途区号让萧绍两地泾渭分明。
2月3日,农历立春,江南细雨朦胧。钱清镇原料市场附近的一位小四轮车主等了一晌午不见货主找车拉货。他忍不住往货箱的车轮撒了一泡尿“冲霉气”,国道上的车辆依稀而过,同行的200多辆车在路旁一路停放。
王小生家住钱清镇上,57岁,拉着一辆三轮早餐车在市场门口吆喝着“油菜、包子、茶叶蛋,一块钱两样”。此前,这个几缕银发的老汉在小镇租店面做早餐生意,去年下半年无力支付店铺租金歇了一阵子。头一回在此地做生意,他说只卖了10元钱。
来钱清纺织原料市场装货的外地车一般是朝发夕至。“外地人越多,早餐生意就越好”,这名摊贩一边说着生意经,一边望了望店门紧闭的市场,摇了摇头。
龙学伦开着一辆电瓶三轮车在国道边上来回穿梭,这名来自四川达州的师傅说,钱清原料市场约有100辆这样的出租车,驾驶员以河南、安徽人居多。去年春节每天可以赚到两三百元,牛年春节不牛气,一天收入不到百元。
钱清纺织原料市场所在方家桥村人口不足千人。目前,农业人口约为12名,其余都因市场建设征迁土地后变为居民。他们在这个春天与市场外来务工者一样,深感一场随国际金融风暴而来的“倒春寒”。
20世纪90年代初,方家桥还是一个负债30多万元的贫困村。王郎水回村任党总支书记后,村办市场一举成功。过年分红成为当地村民翘首盼望的年度“压轴戏”,至今未改。
2005年,钱清原料市场管理体制调整,绍兴县、钱清镇控股51%,方家桥村占49%股份。实施市场的改造升级工程,在杭州、绍兴两市交界处这个0.75平方公里的小村庄,掀起了一场城镇化剧变。村里乱搭乱建的出租房不见踪影,取而代之是的村民公寓楼;市场营业店铺由1400多间增加至1800间,1000多家公司或经营户进驻,并带动了15家餐饮酒店、20多家旅馆的发展。
方家桥村党委委员、副主任叶金夫说:“寸土寸金的地方,房屋出租的收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村民可观的收入来自分红。”1800间店铺,高的,年租金2万至3万元,低的一年也七八千元。以每间1.5万元/年租金计算,市场一年收入2700万元。近10万平方米仓储,每平方米年租金98元,全年收入900余万元。村民不是办有自己的小企业,就是到外地挣钱去,年龄偏大的劳动力到市场做装卸工一年也能赚四五万元。
钱清市场股权结构调整时,方家桥村把股权量化到每名村民,人均5万元股本金,年纪越大的股本金越多。牌轩路73号的叶小章老夫妻,80多岁,老两口的股本金就是15万元。永强路22号的王建方四十有余,夫妻俩加两个儿子股本金10万多元。
据该村有关负责人介绍,2005年钱清原料市场股权变化时,设定村民分红以股本金的5%为标准点,每年按0.5%的比例增长。2005年至2007年村民分红分别以5%、5.5%与6%的标准实施。
2008年钱清市场恰逢金融风暴冲击与大规模投资升级,村民分红标准成为市场的“晴雨表”。方家村负责人表示,去年村级分红368万元。有三分之二老百姓的分红多年放在银行分文未动,自动转为定期存款;三分之一村民把红利取出完全可以过一个丰盛的春节。
方家桥一对耄耋老人起居准时,饮食清淡,又有各种村级福利、保险等,日常生活中没有多少花钱的地方。他们的子女透露:“2008年村中分红父母大约少拿了4500元”。
“2008年6.2%的分红标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名村民说,在严峻的大环境下有这笔钱拿当属不易。村有关负责人在回应分红标准为何主动调低0.3%时表示,这是金融危机下一种可持续的发展举措。
钱清镇副镇长缪建平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透露,这场风暴影响总会有,国际市场纺织品需求的减少不可避免地传导至原料市场。“市场日子再难过总不会亏待老百姓,只是分红多少的问题”。站在一旁的方家桥村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