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预警:美欧新政提高玩具进口门槛
我玩具企业需积极应对国外新技术法规
生意社2月9日讯 “广东玩具出口企业与全国一样正遭遇一场‘寒冬’。而今年美欧新法规的实施,可能使玩具出口更加雪上加霜,我国玩具企业需积极应对。”负责监管拥有国内最多出口玩具企业的黄埔海关有关负责人今天无不担忧地告诉法制日报记者。
美欧新政影响或将显现
“美欧作为我国玩具出口主要两大市场,对进口玩具安全质量标准不断提高,而我国玩具生产仍大量依靠国外提供技术和设计,因‘设计缺陷’被动承担的经营风险日益凸现。”黄埔海关有关负责人说。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消费品安全改进法案》已于2008年11月11日起生效,规定对美出口的儿童产品须实行强制性第三方检测;今年1月10日开始,美国玩具安全标准(ASTMF963)将自愿性标准转化为强制性标准;8月14日前,玩具上须加贴可追溯性标签,对玩具在内的儿童用品制定了更加严格的质量安全要求。受市场门槛提高的影响,超过五成的玩具出口企业,可能被不断提高的美国门槛拦于门外。
而欧盟将于2009年春季实施《新玩具安全指令》,其内容包括,禁止在玩具中使用一切过敏物质,以及任何致癌、诱变或危害人类生殖力的物质,只有极少数物质获得豁免。
美欧新政的实施,势必进一步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使玩具出口形势更加严峻。
认证制度不完善制约产品内销
据海关统计,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玩具生产基地,目前拥有生产企业两万多家,不仅吸纳大量就业,而且在带动游戏、纺织、动漫和教育等22个上下游产业方面具有突出作用。“面对当前严峻的出口形势,转向国内市场销售成为企业应对压力的主要途径,但我国尚不完善的玩具产品认证制度成为制约玩具由出口转向内销的主要掣肘。”海关分析人士称。
据了解,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实行“自愿认证、强制召回”制度不同,我国于2007年6月1日起对童车、电动玩具和塑胶玩具等6类玩具产品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未获得强制性认证的玩具不得出厂、销售和进口。然而国内认证制度的配套措施仍不健全,一个玩具产品的认证周期大约需要3至4个月,生产企业因此需增加约10%的成本,而认证有效期却只有1年,严重影响了企业创新和参与认证的积极性。
企业需关注国外技术法规标准
为此,海关建议,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相关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救急资金、政府贴息或政府信用担保、税费减免等措施缓解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威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同时,密切关注国外技术法规、标准的动态,及时收集和研究国外技术法规,提高国内玩具企业主动应对能力,优化玩具出口结构,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分散出口风险,同时尽快完善国内玩具产品认证制度,为产品内销创造条件。
针对目前玩具行业一直有“三多”,即中小企业多,企业抗风险能力差;加工贸易企业多,投资研发自主产品的企业少;产品以附加值低的普通塑料和填充玩具居多,高附加值的玩具少的特点,玩具出口企业应该把握政策回暖之机,尽快转变贴牌生产的模式,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并根据国际标准,进一步提高玩具的安全性、健康性和环保性;并且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分散出口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