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纺织业振兴规划解读茧丝绸发展
生意社2月10日讯 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2009年2月4日,纺织调整振兴规划工业原则上通过了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审议,作为纺织业内一个分支的茧丝绸行业,也将在这一规划的框架之下寻找未来的新发展方向。笔者试从茧丝行业的角度出发,解读这一规划的一二三四五。
一、“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扩大消费。规划提出拓展多元化的出口市场,稳定国际市场份额,这对于外贸依存度极高的茧丝绸行业来说尤为重要,出口就是茧丝绸的“命门”,现时半成品生丝主要出口印度,却遭遇反倾销大棒,成品服装主要出口美国,却遭遇08年1-11月对美出口丝制男式外套、丝麻类女式裙装缩水50%,而纺织业普遍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适应萎缩的消费而减少生产显然不利于促进劳动力就业和社会安定,在此困境下,行业甚至国家出面使用营销手段稳住国际市场,提升国内纺织消费摆在规划的第一位置。至于拉动消费的另一重要内容农村消费,茧丝绸由于单价较高,可能在短时间内还无法参与到其中。
二、“加强技术改造和自主品牌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
技术是生产的主线,品牌是丝绸产品在国内外两个市场经营中缺乏的核心,投入大,见效慢,短期内这两种竞争力的提升对茧丝行业的发展看不见摸不着,短期内的政策效果十分有限。
三、“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扶强弃弱。
这是茧丝行业早已在做的事,缫丝已通过“生产经营资格核准”制度淘汰了一批生产能力在4组以下的企业,从08年起,获生产资格的产能已逐步稳定,在08年的下跌行情中,一些地区缫丝企业的停工也为进一步压缩落后产能提供了操作空间。
四、“优化区域布局”—东西部地区需合理分工。
“东桑西移”带动了“东丝西移”,按此发展速度和产业承接的规律,接下来可能还会有“东(坯)绸西移”,但是,东部地区因传统的工业基础、出口基地、人力资源、收入水平等优势,仍然是丝绸生产、出口和消费的主力地区,某些西部地区政府所憧憬的茧、丝、绸、服装成品、出口“一锅端”,未来必须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出发,服从于整个纺织业布局的优化分工。
五、“加大财税金融支持”—资金保障。
纺织振兴规划首次在几个月内间接回应了几成定论的、出口退税调高到17%的论调,正式确认出口退税仅上调至15%,多少让人有些失望,但出口退税仅是救近火,难以为整个产业的复兴发展承担了培育水源的重担,还容易被打上贸易保护主义的标签,所以从产业振兴的角度,出口退税率的提高并不能唱主角。信贷难是08年10月以后绝大部分茧丝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即使是基本面较好的茧丝企业,也遭遇了银根紧缩的窘境,获得技改项目贴息贷款、质押贷款等还是困难重重,此次规划的出台,将有助于缓解茧丝企业的资金困境。中央、地方要加大和厂丝收购力度,沉寂已久的厂丝收储是否常态化,地方收储如何运作,又会出现怎样的收储新模式,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振兴规划业已出台,但具体的执行措施、时间表尚未公布,茧丝绸行业对于各项措施的需要,只争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