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双山集团:迎战“寒流”早“暖身”
精细管理,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成本比别人低一点,质量比别人好一点,卖价比别人高一点。”这是双山集团领导层加强企业管理、提升质量效益的“标尺”。
“以改革促进管理,以管理深化改革。”这是双山人在纺织行业的大浪淘沙中永立潮头的成功秘诀。他们在继承发扬老国企光荣传统的同时,努力引进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不断转变思想、转换观念,跟时代合拍、与社会俱进。在工作考核和人才使用上,坚持实绩导向。不断优化目标责任体系,完善管理人员年薪制,以实绩定取舍、以实绩定报酬、以实绩定升迁,促进人才的良性竞争,让各类人才有用武之地,努力构建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人才培养选拔体制和用人机制。在各项基础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善待员工、爱护员工、关心员工”是双山集团人性化管理的一大“亮点”。董事会发起了双山慈善基金,在经营层以上管理人员中募捐,用于帮扶企业因病因事致贫的特困职工,让职工淋浴着双山大家庭的温暖。公司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着力提高董事会的议事能力和决策水平,并让董事会自觉接受监事会的监督;让经营层放手干事,在授权中交责任、在培养中压担子,增强他们掌控企业发展的能力和本领。
双山人始终坚持这样一种理念,即效益就隐藏在运行环节的每一个链条里。他们将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分解量化到每一道工序,对每一台车位都进行了定量分析、定量考核,通过效率的提升,有效分摊固定成本。保证所有机台在满负荷生产的基础上,他们完善了质量标准,制定了“四个第一”的质量标准,即:参与市场竞争产品质量是第一;掌握质量标准用户需求是第一;提高产品质量、工作质量是第一;分析产品质量横向比较是第一。与此同时,双山集团建立了质量控制点,根据纺织行业“千人纱、万人布”的特点,公司在各大工序建立80多个质量控制点,实行纵向层层把关,横向逐工序严控制,从而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保证各项经济指标的稳步增长。
2008年,公司完成销售收入6亿元,实现利税5000万元,职工人均年收入13500元。纳税总额名列全县工业企业第一、盐城棉纺织企业第一、全省棉纺织企业第七、全国棉纺织企业第24位。
弘扬“三为”,企业文化彰显和谐
“为员工、为股东、为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谋求和谐发展”是双山企业文化的精髓。双山人坚持以“三为”理念凝聚人心、以“三为”理念改善环境、以“三为”理念促进发展,在地方政府和社会公众中逐步树立起一个负责任、敢担当、有活力、作贡献和引领全县工业经济与社会事业和谐发展的良好企业形象。
“人人有着落,个个有安排”,是打消职工疑虑的关键举措。改制伊始,双山集团就向所有员工作出了绝不将一名员工通过“下岗”推向社会的庄重承诺。他们与员工重新签订了劳动合同,除全部保留员工原享有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和劳保外,还为职工增办了医疗保险。仅此一项,集团改制后每年比原来增加支出130多万元。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正是由于“增效不减员”,从而使人心安定,大局稳定,人际关系趋向和谐。
近几年,双山职工年收入由2000年改制时的6500元增长到2008年的13500元,平均每年增长10%以上,养老医疗等“五金”按时足额缴纳;公司想方设法引进资金进行技术改造,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让股东们有长期的收益回报;回报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体现。企业改制后,双山人明白欲取先予的哲理,怀着感恩之心,把回报社会当成自己的神圣使命。董事长朱克荣说,双山从诞生之日起,就看到了社会的滋润和呵护,怎能不对社会作出应有的回报和贡献呢?看一看这几年双山集团的纳税记录吧:纳税总额从2000年的920万元猛增到2008年的5000万元,比全县第2名高出2400多万元,创造了全县企业纳税的新纪录。
深入贯彻“三为”理念,双山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美誉度明显提高,全体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显著增强。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董事会和集团党委及时向全集团员工发出捐款支援灾区的倡议,短短两三天,就收到全公司员工近10万元的捐款,全体党员踊跃交纳特别党费近8万元,其中就有13名党员交纳千元以上。
双山的队伍是优秀的,双山的环境是和谐的,双山的战斗力是坚强的。一个更具活力、更加美好、更加和谐的新双山必将展现在黄海之滨、屹立于鹤乡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