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服装业有了“御寒衣”也需增强“抵抗力”
生意社2月10日讯 时令上的严冬刚刚过去,然而实体经济遇到的严寒仍在考验着人们,服装行业如何审时度势似乎已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不过2月6日市服装行业协会主办的《直面危机共谋发展》高层论坛却给服装行业带来许多希望的亮色,尤其是国家支持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系列政策的密集出台,将为这个产业穿上“御寒衣”。不过来自部分院校及服装企业的专家也提醒,“御寒衣”并不是安然过冬的唯一条件,目前行业洗牌已全面启动,要通过这次洗牌来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只有这样,外界再有风吹草动才不致于“发烧感冒”。
一组数据表明,面临突如其来的严峻挑战,大连的服装产业已具备了相当的“抵抗力”。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服装产业克服了汇率调整、劳动力成本上升、金融危机等各种不利因素影响,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全市规模以上服装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4.2亿元,同比增长13.9%;工业增加值77.8亿元,同比增长19.1%;出口 交货值106.5亿元,同比增长4.9%;利税9.59亿元,同比增长33.9%;利润7.4亿元,同比增长43.8%;产量9647.9万件,同比增长11.5%。不过,对于出口依存度较高的大连服装行业来说,诸多不利因素也在威胁着整个行业的“抵抗力”:一些企业单子越来越少,交期越来越短,价格越来越低,风险越来越大,都是不争的事实。据大连市服装行业协会了解,全市韩资服装企业90%亮起红牌,规模以下企业尤其是贴牌加工企业有50%左右亮起红牌,规模以上企业20%左右处于红牌状态。
市服装行业协会会长田平认为,虽然2009年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但金融危机目前并没有改变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面,只是影响了消费结构。欧、美、日占世界纺织品进口市场份额的60%,其中日本纺织品服装超过3/4从中国进口,这种格局也不是轻易能变的。有效需求还在,因此只要把握住这些有效需求,顺应需求的变化,就能找到生存和发展的出路。
国家对纺织服装行业政策的调整,无疑是最大的利好消息,成为冬天送来的一件“御寒衣”。据介绍,党中央国务院已关注到纺织服装行业的状况,出台了六条措施,最近又原则同意纺织三年振兴发展规划,出口退税又上调一个百分点,并把包括服装在内的纺织列为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等九大支柱产业的第五位,明确纺织服装是民生产业、支柱产业,就业的大产业与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规划内容有五个方面,可概括为四个调整,一个支持。即市场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结构调整,并加大对行业财税金融支持力度。
不过参加论坛的专家和学者也提出,我市服装行业必须改变依赖密集型生产模式、依赖出口、产品附加值低、品牌影响力小等自身薄弱环节,利用金融危机客观上带来的外部促变因素,发挥“倒逼机制”,尽快提高自身“抵抗力”。专家建议,控制和降低成本是生存之道,而捕捉和创造有效需求则是发展之路,原来做贴牌的企业可转型做品牌,原来做批发的可转型做品牌专卖连锁经销,原来已经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和品牌要做渠道重整、形象提升、服务提升以扩张市场,已经在行业内做出名气、做出影响的品牌更要未雨绸缪,在公司内部精细化管理上更上一层楼。
行业洗牌也为整个服装行业的“调结构”带来契机。据介绍,市服装行业协会以《大连服装纺织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为基本框架,进一步细化大连服装产业“十一五”发展蓝图,力促自主创新、创全国一流企业和品牌;抓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创与国际接轨全国一流服装产业发展促进中心,推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出口加工企业“服务化”,使企业摆脱在价值链的低端靠低成本、低附加值竞争的命运,引导企业进入与本行业关联度大的服务产业,成为本行业品牌、设计、策划、营销网络等关键性服务的供应商。通过结构调整,把大连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的、具有权威性、导向性和集散性的东北亚国际服装名城,形成区域的服装设计、贸易、信息、人才培养中心和中高档产品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