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纺织企业积极应对产业空洞化
尾州产地:
通过生产管理创新挑战全球化市场
尾州地区是日本著名的纺织产地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关注尾州地区,主要是因为该地区纺织企业能够进行小批量生产。该地区以生产毛织物著称,仍然保留着由纱线、织造和后加工组成的分工合作体制,这在当今的纺织产地中并不多见。而在全球化竞争的时代,尾州产地出现了“通过管理创新挑战全球化市场”的动向。
小池毛织公司总经理小池康文认为,有必要发挥日本人在纺织企业管理方面的优势。该公司在欧洲市场上推出了GANSHIN系列面料,成为畅销货。GANSHIN系列面料是一种在毛织物表面渗入树脂的新型材料,在保持毛织物性能的同时能够提供不同风格的选择。事实上,毛织物表面渗透树脂的加工工艺并不复杂,但需要综合考虑化学试剂配方、织物设计等多种因素。小池认为,正因为日本的生产管理人员在分工体制下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GANSHIN系列面料的开发才成为可能。尽管单靠一款创新产品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产业空洞化的大趋势,但小池认为“如果能够发挥日本的纺织技术和人才优势,日本产纺织品完全能够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铃宪毛织公司总经理铃木贞一认为,在当今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毛织企业需要从根本上进行变革。近年来,铃宪毛织通过开发原创性面料取得了一定的收获,但公司首脑清醒地意识到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铃木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日本纺织企业要想继续保持优势地位需要具备3个条件:一是在生产成本控制和原创性方面保持领先;二是从原料环节入手进行纺织品开发;三是纺织企业需要形成新的生产体制,而不是一味地依赖产地的分工合作。
IWANAKA公司一直是尾州产地的龙头企业之一,尽管近年来经营业绩不尽如人意,但总经理岩田雄治认为通过对生产设备的调整,已经具备了走出低谷的条件。该公司最大的优势是拥有强大的加工能力,能够及时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例如,过去尾州产地企业不擅长长丝复合面料的加工,一直委托福井产地的企业生产。然而,IWANAKA却通过设备改造具备了长丝复合面料生产能力,并通过新产品开发具备了成本领先优势。
日本纺织业界一位权威人士称,只要满足一定条件,日本纺织品生产在世界上还是具有优势的。纺织产地企业分工协作体制的形成,也是纺织界为了进入美国市场开展合理化运动的结果。时过境迁,在全球化采购时代,日本纺织产地企业需要通过管理创新谋求生存和发展。
缝制工厂:
人才创意具体化的平台
缝制企业也同样在努力积极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自称为“高档成衣的批量生产基地”的MORIYA公司是一家位于岩手县的缝制企业,近年来通过人才培养和设备投资确立了在业界的领先地位,而人才培养的重点就是发挥日本人的创造性和质量意识。从结果上看,MORIYA的努力收到了显著成效,品牌商品的正价销售率明显提高,综合成本明显下降。
总经理森奥信孝称,MORIYA的目标是发挥技术优势,通过“日本制造”为日本服装品牌走向世界提供支援。对于劳动密集型的缝制企业而言,确立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技术,而技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需要长期的积累。因此,纺织企业的成长需要脚踏实地地付之行动。MORIYA认为,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投资,这也是缝制企业必须承担的风险。5年前,该公司放弃了外国研修制度,理由是“5年的期限不利于人才培养”。之后,MORIYA每年都要招收新员工,并有计划地开始培训。森奥表示:“产品是传递设计师创意的唯一媒介,而缝制工厂是将设计师创意具体化的平台。”
为了打造“高档成衣的批量生产基地”,MORIYA引进了许多先进的缝制设备,包括领子、袖口的专用缝制机械、高性能熨烫机等。与此同时,公司十分注重人才投入,目的在于实现生产的标准化,减少因人为因素造成的质量不稳定。目前,该公司员工的平均年龄为34.4岁,一线生产管理人员的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这在产地缝制企业中并不多见。
MORIYA的另一个特色在于商品交货期明显缩短:一般来说,从面料进入工厂到成衣出货只需要3天时间;成品从下线到出货只需要2小时;追加订单可以在1周内交货。生产周期缩短的秘诀在于该公司的“无褶皱流水线”,即将传统的水平流水线改造为悬挂式流水线,半成品全部通过悬挂的衣架传递,避免了因堆积产生的褶皱,不仅减少了熨烫的时间,还带来了生产成本的降低
MORIYA生产管理负责人谦虚地表示,流水线创新的实际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检验,目前尚处在“前期投资”阶段。但是,业内人士认为这一变革将大幅提高公司的技术能力,其依据是该公司生产人员在总员工人数中的比例已经提高到82%,而传统的缝制企业一般在6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