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日本成衣产业面临转型大变化
生意社2月13日讯 2009年,日本成衣产业将面临转型。日本权威媒体报导称,今后成衣产业将面临重大变化,即使是绩优企业,原有的商业模式也不一定能够适应未来的挑战。不过,转型期必然能够为成衣企业带来更多的商机,关键在于能否发挥自身优势,确保在业界的领先地位。
日本最大成衣企业之一的WORLD公司总经理寺内秀藏表示:“现代资本主义制度面临着自诞生以来的最大危机,没有人能够知道今后的走势,能见度为零。”2008年,日本成衣产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消费低迷趋势明显加强,加上2008年世界各国经济萎缩,大多数日本纺织成衣企业的经营业绩都出现了下滑。鉴于2009年的经济形势难见好转,包括成衣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在内的成衣业界出现了调整经营战略的倾向。
2008年初,多数大型成衣企业和上市公司都预测能够实现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双增长,然而最近却都下调了当初的经营指标,甚至有不少企业预计将出现亏损。雷纳翁、鲁克、内外等企业不得不缩减规模并裁员,内外更是被迫退出女装业务,而该业务在20世纪90年代初曾经达到年销售额400亿日元的规模。从整体上看,日本成衣企业的品牌扩张战略带来转捩点,淘汰亏损品牌、避免资源分散,从2008年度下半年开始就成为成衣行业的潮流。
成衣业低迷固然有经济环境方面的原因,但成衣产业结构方面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ONWAORD控股公司总经理水野健太郎认为,目前为止的成衣商业模式正在走向死亡,而导致商业模式失败的正是曾被日本成衣企业当作法宝的“快速反应体制”(Quick Response,以下简称“QR”)。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成衣企业开始採用QR,即以“多样、小量、缩短交期”的努力及时准确地向市场提供消费者需要的商品,从而减少商品库存,实现成衣业的健康发展。然而,不少成衣企业盲目地认为,QR就是及时提供畅销商品。大量提供“畅销商品”的结果就是成衣业“同质化”现象严重,失去了消费者的支持。水野认为,市场导向型(Market In)的商业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有必要调整为“生产导向型”(Product Out),即向市场提供全新的商品。
成衣业专业人士分析,原材料、生产过于依赖商社是导致日本成衣企业丧失竞争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弗兰德尔公司总经理粟田英俊认为,包括弗兰德尔在内的多数成衣企业都存在过于依赖商社的情况,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很难在国际竞争中取胜。在欧美国家,生产零售型企业(SPA,指零售生产一体化之商业模式)是成衣业的主流,他们有自己的生产团队,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生产体系,从而拥有价格上的竞争优势。反观日本,多数成衣企业的原材料採购和生产都委託给商社,同质化也就在所难免了。
曾几何时,弗兰德尔公司也像大多数成衣企业一样,对于原材料生产企业和商社有着很强的依赖性。然而,该公司为了将成衣生产由“客户主导”转变为“本企业主导”,专门组织力量成立了商品策划团队,与原材料生产企业和商社进行平等的合作讨论,收到了较好效果,逐渐形成了鲜明的特色。粟田认为,如果还是听任商社安排,成衣企业永远也不可能摆脱同质化的宿命。
东京STYLE公司总经理高野义雄则认为,成衣商品的定价必须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否则就销不出去。过去,东京STYLE的商品价格由策划人员根据成本和行业利润率来确定。然而,从2008年秋季开始採用逆向思维进行商品定价,即“先确定零售价格,再控制各环节成本”。高野认为,成衣企业走出低迷的唯一手段是“透过自我努力,以消费者可以接受的价格提供消费者认可的商品价值”。
历史证明,经济萧条在对企业经营产生负面影响的同时,也在促进行业转型方面具激励效果,能带来新的商机。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泡沫破灭之后,WORLD公司率先推出了生产零售型业务“OZOC”,成为日本国内SPA的先驱。总经理寺井认为,儘管现在的成衣市场比20世纪80年代更加複杂,竞争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今后仍有可能出现新的商业模式。
也许像类似SPA那样足以影响整个产业的新型商业模式不会马上出现,但商业模式的多样化已经是成衣业的发展趋势之一。形成商业模式的前提是准确把握企业自身的优势,透过与企业的合作形成核心竞争力。寺井表示,WORLD公司愿意提供与创新型小企业进行合作的平台,在成衣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方面展开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