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万潜江裁缝在内地裁员潮中逆市加薪5%
面对严峻形势,公司开始施行“内外需结合”的方针,在继续做出口的同时,大力开拓内需市场,着手在国内铺设销售渠道,在中小城市建立销售点,开发自有客户资源,一方面在国内推自己的“大路”和“火烈鸟”品牌休闲服,一方面也为国内品牌商做代工。
“已经和几家国内大的品牌厂商谈定了合作生产服装,单子比较大,所以需要尽快招裁缝,否则一旦订单来了,临时招人就来不及了。”陈明全说,潜江当地的服装企业为国内做贴牌生产或者合作生产的比较多,这些服装生产后都是由品牌商销售,所以一般都是以内销为主。原来以外销为主的现在也在转型。
与此同时,潜江这个中部小城承接沿海服装产业转移的步伐在加快。
潜江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邻近“九省通衢”的武汉,交通便利,这被品牌商们视为开拓中国内销市场的重要选点。“阿迪达斯、耐克等已经开始在潜江看地了,六大国内休闲服装品牌也正在和潜江洽谈,准备进来,我们市政府现在每天都要一拨又一拨接待到潜江考察投资办厂的人。”张亚平说。
这鼓舞了潜江市政府发展本地服装产业的雄心。按照规划,潜江服装产业园区要引进1000人以上的服装企业30家,招入从业人员5万人;引进和培育5~8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到2010年当地服装产业年销售收入将超过80亿元,从业人员8万人。
“服装行业在内地受金融危机冲击要比沿海小,在沿海经济增长减速的时候,湖北这样的中部省份依托早几年开始的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特别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吸引一些从外贸到内销转型的沿海企业迁移过来,使得地方经济发展在加快,”中国农民工研究院研究员陈丽敏说,“这有利于中西部就业形势好转。”
劳务品牌的“抗危机力”
地属荆楚的潜江,在“楚王好细腰”的上古遗风之下,在古代即成为“细腰服饰”的发源地,潜江子女学技能首选裁缝,“潜江裁缝”由此名声在外。
“潜江市政府自2004年开始整体培育‘潜江裁缝’的劳务输出品牌,”潜江市财政局“阳光工程”办公室的张亚平介绍说,由政府主导带动民间力量办校,对富余劳动力免费进行裁、剪、缝、编、织、绣等专业技能培训,为沿海企业培训员工,输出劳务。到2006年时,出现沿海企业预付工资抢聘潜江裁缝的局面,裁缝身价也水涨船高。
为应付眼下的缺工局面,按照当地政府规划,今明两年潜江需要增加2万多裁缝,使得裁缝本地从业人数达到5万人。“我呼吁,没有找到工作的农民工都到我们潜江来培训,保证找到工作。”张亚平说。
“开拓内销市场要靠品牌,越是做品牌服装,就越需要优秀的裁缝工,公司愿意为他们花大价钱。”陈明全说,即便是在经济低潮期,企业出于长远考虑,也要储备这种熟练技工,所以潜江裁缝们不担心失业。
“潜江裁缝的案例表明,一个劳务品牌培育和维护好之后,相关行业的本地员工价格上升是肯定的。”陈丽敏认为,有品牌就有竞争力,抗经济波动周期的能力就强,商品市场如此,劳务市场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