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万劫不复?伟大复辟? (图)
降价大战 各施绝招
只降不涨——
路易·威登(LVHM)11月底宣布,调降日本市场产品零销价,平均降幅达7%,希望刺激销售。香奈儿(Chanel)则早在10月就宣布降价,美国大多数产品销价调降7%到10%,Versace和Chloé等精品业者也跟进。精品业者纷纷弃守产品价格只涨不降的信条,是近年来首见。
插足低端品牌——
adidas与美国设计师Jeremy Scott合作服装与鞋子系列;Puma和Sergio Rossi合作小型鞋子系列;Sofia Coppola将为Louis Vuitton设计手袋和鞋子;村上隆与藤原浩10月将在东京举办“Hi & Lo”展览,为此他还为Levi’s设计了限量版Fenom牛仔裤。Lacoste今年也是吃了兴奋剂,跟Junya Watanabe一起做Polo,又找了United Arrows一起推Cardigan。Anya Hindmarch、Sigerson Morrison甚至Stella McCarntey这些名设计师们都跑去和平民百货Target一起做平价系列。
跨界合作让奢侈品牌或者专为奢侈品牌设计的大牌设计师们可以名正言顺地吸引众多的低端客户,都自起炉灶出了副牌甚至几个副牌以占领中低端市场。因为,此时此刻,放下身价,则意味着更广的客户群和更高的利润。
瞄准“潜力股”——
有意思的是,老佛爷百货很少用法语广播,基本上都用日语告诉前来的购物者该去哪儿办理退税等相关信息。相比去年,商场里和日本、中国、俄罗斯等相关的元素变得更多了。经过改造,中国顾客接待处也是装饰一新。很显然,商家在新的一年更愿意讨好“潜力股”。
卧薪尝胆反致万劫不复?
缓兵之计也许仍然可以理解为名牌对于“海啸”水来土掩的积极应对。但这也拆了自己“后台”,酿成标准的坍塌的苦果。若真是昂贵的吊牌也能做到雷打不动,或者对于消费者来说,一枚6位数字的手袋才能继续延续物有所值的神化。而现实中,多数卖家不争气,竞相用降价的手段儿提供“人者有份”的可能。这局面,谁知再到“太平盛世”那一天,哪位还肯天真到为一只手袋陪上倾囊相助的疯魔?
卖家的寒冬也未必是买家的春天
对于普通人,奢侈品本来就是乌托邦——只存在于意淫中。而经济危机的突袭,却好似怪力乱神,将事实来了个180度的转弯。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若是“寒冬”,也是卖家的“寒冬”,之于原先对奢侈品只能垂涎的那撮人,它却阴错阳差地成就了他们的“春天”。至少表面上看来貌似如此。
谁料想,股市里“抄底扫货”的壮观有一天也会发生在趾高气昂的精品店里?摆在陈列架上的不只是一些无关痛痒的 Basic Line,其中居然也穿插着IT bag这样的尤物。如果说,它们在“20% Sale”的时候态度还不够诚恳,那么当它只有一双高跟鞋那么廉价的时候,恐怕再有定力的人也扛不住这巨大的诱惑了。可事实上,打折这回事从来都是双刃剑,谁在抄谁的底尚未可知。
《村声》的撰稿作者在专栏中说:“对于贝嫂这号人来说,她根本不会因为经济危机就把今年购物单上购买10个BIRKIN手袋的预算缩减到3个。”事实确是如此,如果全球的财富持有比例真的呈现出金字塔一样的格局,那么这场血雨腥风的金融危机扼杀的只是中产阶级的荷包,而塔顶和塔底的人们生活几乎不会遭受重创。对于那些持有财富总数中98%的巨富们,他们所需要面对的不过是存款全体从4亿变成2亿的事实,天知道那只是“我收购不了这支英超球队,你同样也收购不了”的创伤。相对于从小康跌入负债的中产阶级,这无疑只是蚊子叮咬大象的小意思。而对于拿着微薄收入的普通民众来说,他们的财富累积在庞大的巨富面前本来就可以忽略不计,那些动辄上万的奢侈品,于一个住着几十平米小屋,靠有限的、微薄工资度日的人来说,本来就毫无交集。“他们周末逛街的时候,也许偶尔会经过Louis Vuitton的橱窗,但是,我敢保证他们从来没有对着那些精致的手工皮革背包浪费半秒钟时间。不过,现在情况不同了,奢侈品牌要做的正是网罗这个群体。”那位作者耸耸肩,无奈地说。
奢侈气概 荡然无存
能够被称为奢侈品的品牌,想必肯定属于非生活必需品,更多代表了地位和财富。尽管大家明白,奢侈品等于高利润,但毕竟最终严格的品质控制和拥有者人数不多才是让人们觉得它们物有所值的根本所在。
于是规律被打破,事情就会变成另一番模样。平时高高在上的品牌们,一方面仍旧保持着高傲,顶级系列里的产品各个都是“卖一个吃半年”的强势;而另一方面,一些在价格上极富亲和力的“拉票”系列也大张旗鼓地出炉,对原本不屑一顾的顾客抛起了媚眼。这不禁开始令人疑虑,当伦敦街头随便一个有工作的女孩都能拎出三五个“Burberry”的时候(即便那并不是由鳄鱼皮制成的上等货),维多利亚这样的客人岂不是如鲠在喉?谁敢说Logo仅仅就是一串满载荣耀的字母或数字?它不单是一件产品身价的佐证,更是横亘在贫富间那条巨大的鸿沟,一旦这条鸿沟消失,那么奢侈品恐怕将失去它全部的意义。而现在,低迷的经济恰恰成了填平这道鸿沟的“帮凶”。
金融危机波及时装周——
刚刚结束的洛杉矶2009春夏时装周可能是最后一届了。比起四大时装周,洛杉矶缺乏足够数量的大品牌,这一季的23个品牌都是新创立的小品牌,这就造成洛杉矶时装周不能吸引各大买手的注意。由于找不到足够的赞助商,主办方可能无法继续这一每次需要花费100万美元的时装周。更尴尬的是,洛杉矶时装周更像是一个公众节日,而不是商业活动,为了节省开支,主办方今年甚至做了这样的规定:下午2点前不许提供酒精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