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瓶变毛毯 环保奇招如何叫座?
生意社2月18日讯 去年11月,海协会会长陈云林赴台湾时专门拜访慈济证严法师,证严法师给他看一条灰色毛毯,介绍说“这是用70个保特瓶制成的”,陈云林大为惊讶,称赞“和真羊毛的一样柔软”。
所谓保特瓶就是塑料瓶,由石油提炼的副产品聚酯制成,与塑料袋一样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严重污染环境,如焚烧会释放有毒气体,深埋地下则多年不腐。塑料瓶制毛毯,技术并不高深,难的是过程十分复杂、艰辛,首先要把塑料瓶回收、分类、整理、洗净,这些环节全靠手工劳动,然后送入塑胶加工厂切片漂洗,制成酯粒,再送到纺纱厂抽丝,最后到纺织厂织布,裁切缝制,而且成本高于羊毛毯,没有任何经济效益。
慈济基金会是台湾最大的公益组织,从2006年初开始投资研发这项环保技术,10个月后突破技术瓶颈,慈济动员6.2万名环保志愿者,在台湾设立4500多个垃圾收集站,对废弃塑料瓶进行回收、清洗,两年多来已生产30万条毛毯,全部用于赈济灾民、资助穷人。目前慈济又在开发用塑料瓶生产吸汗透气的内衣等新产品。
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塑料瓶变毛毯的环保奇招很值得我们借鉴、运用。如今塑料瓶已广泛运用于食品、饮料等产品,据台湾环保部门统计,宝岛台湾每年使用塑料瓶超过42亿只。那么内地每年要扔掉多少废弃塑料桶、塑料瓶?未见统计,想必是个天文数字。但用塑料瓶制毛毯从未听说,尚属市场空白,废旧塑料除了少量被小作坊制成再生塑料制品外,主要处理方式是焚烧或深埋,成为环境公害。
但推广应用这项环保新技术的最大困难在于没有经济效益,而且用塑料瓶制成的毛毯短时间内可能难以得到市场和消费者认可,以市场和效益为导向的企业或许就难有投资积极性。笔者以为,在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暂时没有经济效益,但有着巨大的社会和环境效益的事,也应该竭尽全力去做。
借鉴台湾的做法,窃认为应三措并举,尽快实施这项利国利民的环保工程。一是发动慈善机构和环保志愿者积极参与,先行试验,产品用于赈灾和慈善事业。二是政府把塑料瓶变毛毯作为环保公益事业直接投资,产品除了用于救灾,政府应率先采购,先行试用,给公众和社会做榜样。三是通过减免税或资金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投资这项环保工程,促进这项技术尽快成熟,产品走向市场,从而形成新的环保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