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服装将推出“新特产”增强市场竞争力
生意社2月20日讯 据陕西省统计局统计:2006年,陕西省规模以上服装企业18个,服装产量569万套,同比年减少4.81%,低于全国平均增长11.86%的水平。服装产量占全国比重0.03%,比上年降低0.01个百分比,在全国排22位,比上年后移1位,在西部十省排第3位,比上年后移1位。陕西省服装工业总产值5.067亿元,销售总额6.177亿元,与2005年同期相比增幅分别为42.7%和49.35%。陕西省服装行业协会根据对省内服装企业抽样调查测算,2006年全行业完成服装产量3500万件,工业总产值13.8亿元,销售总额16亿元。
面对这张答卷,陕西省服装行业协会副会长陈会安认为必须为陕西服装发展找到一个突破口。
承接梯度转移要精加工
近年来,随着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资源开始向区域集聚并在区域之间流动起来。一些沿海城市由于土地资源紧缺,用地成本飞涨,人力资源匮乏、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水电供给不足,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等问题,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困难重重,产业区域性和产业的梯度转移已势在必行。而实际上这种转移多为加工生产的转移。
“限于外贸生产对于交货期的严格要求,这种转移短时间内很难向交通不便或运输距离较长的内陆省份延伸,因此,地处中部地区的安徽、江西、湖南、河南等地成为承接梯度转移的先锋,西部地区例如陕西等省就将成为梯度转移的后备基地”,陈会安说:“先搞好外贸加工和贴牌加工是我们一定要做好的,这样才能把基础打牢,更好地承接梯度转移,并通过这个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发展陕西服装业,创出一批陕西品牌。”
优化产业布局发挥整体效应
产业布局的合理与否关乎陕西服装业的整体发展,只有优化资源配置,才能发挥整体效应。在本次年会上,陕西省服装行业协会分析了陕西服装产业区域优势,并制定了相关目标。
在西安,纺织科研教育、棉纺业、服装加工业和服装市场优势显著,应扶持原有印染业的恢复和发展,完善产业链,依托西安纺织城、高新技术开发区、沪河工业园和西安长乐路服装批发市场,把西安建设成为我国高新功能性纺织服装加工销售基地和科研中心。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2006年9月陕西省服装行业协会成立了职业装专业委员会,搭建起职业装产、学、研合作交流的平台,使功能性职业装产业成为陕西服装找到了一个基点。
发展功能性职业装已经成为陕西服装重点,职业装企业并适时调整产品结构和经营策略,开始加强与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精诚、金益等公司重点拓展在石化、煤炭等行业防静电、阻燃、防油拒水等功能性职业装产品;百和公司已建成功能性职业装出口加工基地;美神公司将功能性职业装申报奖项,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目前陕西省已形成了10多家销售额在1000万以上的职业装企业,职业装成为陕西省服装业发展的支柱。
陕西的职业装,特别是特种劳动防护服在全国很有影响力,因为科研优势,这些在服装防静电、防菌、防紫外线等方面与能源重工、煤炭等行业紧密集合,因此发展前景良好。
在职业装快速发展的同时,2006年陕北羊毛防寒服企业也脱颖而出。一批企业开始集聚壮大,逐渐摆脱了旧观念,注重宣传、营销。“羊老大”、“七只羊”等品牌在央视一台打出了广告,在国内同行中产生较大影响。“羊老大”品牌年销售量100多万件,销售额2.5亿元,荣获了“陕西省著名商标”称号。“七只羊”品牌荣获了“陕西省名牌产品”称号,其系列产品在东北、华北市场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这两种新服装都成为了陕西的新特产,而且“秦装”在全国服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以产、学、研相结合带动自主创新发展是这两年来陕西省服装业发展的又一重点。陕西省现有10多所院校设有纺织服装专业,其中服装设计、服装工程、营销、管理专业齐备,从硕士到中专学制完整,有在校生2万余人,每年各类毕业生6000多人。
在陕西省行业会议期间,陕西省服装行业协会组织省内30多家骨干企业到西安工程大学进行参观考察,开展产、学、研基地建设的交流座谈,多家企业与院校从彼此陌生转变成合作伙伴。
“突出比较优势,走适合自己的路,才是陕西省服装业发展的突破口。”陈会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