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下中国设计师品牌经历着什么
生意社3月3日讯 即将在3月开始的2010秋冬巴黎时装周已经进入最后的准备阶段,不同于1月份那场全程只有4天的米兰男装周和已经确认将有30多个品牌会退出的纽约时装周,本次巴黎时装周全程将长达9天,发布会共上百场。不过,在这张官方公布的日程表上却只出现了一个中国品牌的名字––“夏姿”。两个本应同时出现的设计师––连续五季在时装周做发布的谢锋(吉芬设计师),以及因获得2008年度澳大利亚美丽诺羊毛标志大奖而得到在本次巴黎时装周上展示自己参赛系列的邱昊却均将缺席。此外,作为第一位进入巴黎高级时装周的中国设计师而备受国内外媒体关注的马可(‘无用’设计师),也未在今年1月份的巴黎高级时装周上露面。
近两年,这三位设计师的名字在在众多媒体上被反复提及,他们被认为是中国设计师走向国际的标志性人物、是中国设计师品牌的成功范本。然而,3人的这次“集体缺席”,让不少人将原因归结于这场给服装零售业带来巨大冲击的经济危机。如此猜测的理由似乎显而易见––设计师品牌本就方兴未艾,而且介于高端奢侈品牌和大众消费品牌之间的小众定位也会限制其资本的积累程度,很难有雄厚的资本作为“过冬”的保障。因此,在经济危机面前,设计师品牌的日子很可能最不好过。
事实确实如此吗?经济危机下的设计师品牌到底在经历着什么?带着这两个疑问,记者采访了设计师品牌吉芬的创始人谢锋和上海的独立设计师何艳。
谢锋:经济危机下,活着最重要
2006年10月,谢锋带着他的“JefenByFrankie”第一次出现在巴黎时装周的展台上,这也是中国设计师第一次正式出现在这里。到2008年11月份的2009春夏发布为止,谢锋一直坚持以每年两次的频率出现在巴黎时装周。
“决定不参加这次3月份的时装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时间安排上的。这次的时装周开始的太晚了,所以我们在2月份的时候就在巴黎针对吉芬的客户办了一场小型的订货会。另一个原因是因为美国客户的锐减。其实去年年底的那次发布会后,我们就发现美国方面的客户一下子减少了30%。考虑到美国现在的经济情况,我们预测这次肯定还会继续减少。美国是吉芬比较重要的海外市场。考虑到这两点的话,今年在巴黎时装周上做发布的意义就不那么大了。”谢锋对记者道出缺席巴黎时装周的原委。
这场经济危机让整个欧美零售业都受到了冲击,不少国际服装品牌开始裁员、倒闭,CHANEL的巴黎办公室裁员200人、法国的Morgan已经倒闭。全世界最有希望的市场就在中国,所以,吉芬在今年要做的是发展国内市场,扩张海外市场还需要观望。吉芬在日本和美国都有销售,这次危机让日本几乎倒退回70年代的经济程度,前景不太乐观;而美国市场现在还不确定,如果奥巴马这次的8000亿救市计划加上之前布什投入的7000亿没能让美国经济反弹的话,这块市场短期内可能不会有起色了。“中国服装品牌做海外市场如果不做美国市场,意义不大。而且对于中国设计师来说,成为欧美零售业的主流是非常困难的,起码就现在的环境来说。西方的服装品牌和中国的形态不一样,它们是集团化的运作,一个大的资本集团下面可能拥有20几个品牌,这些大集团几乎垄断了零售业的主流群,中国设计师品牌只能在二流、三流的零售渠道里发展;就是单纯的从设计实力来看,中国的设计师水准也未必能比欧美的设计师高,国外有太多有才华的设计师了。所以,对于吉芬这类中国设计师品牌,在这个时期做好国内市场才是最重要的,毕竟在经济危机下,活着是最重要的。”
“吉芬去年的销售额在大环境不好的情况还是增长的,直道年底11、12月份的时候才感觉到确实零售受到冲击了。我们以为今年春天会更糟,但截止到现在,还没有出现比往年差的迹象。现在国内的内需只有不到30%,正常来说这个数字应该达到百分之五六十。如果政府拉动内需的政策奏效,吉芬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毕竟吉芬这个品牌已经做了10年,消费者群体和品牌都有了一定的规模,我们只需要在销售、服务、媒体投放等等所有环节上做的更扎实就问题不大了。”
何艳:当初天真的想法如今必须改变了
过去的两年里,上海出现了一批独立设计师小店,由此衍生出的一批独立设计师也因为既实验又不失实用的设计风格而备受欢迎,何艳就是其中的一个。2003年,她从公司辞职,自立门户。不到一年之后,她在华东师大后门的一个小酒吧做了3场发布,获得了不错的反响。之后,她在进贤路上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专营高级订制服,因为“以当时的财力,无法负担成衣的生产”。以每年一个系列的速度推出新款,让何艳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客户。“2007年底在开了第一家店,7个月后夭折了,在尚街那样的环境里,该怎么推广和经营自己是我还没有做足准备去应付的事情,因此它失败了。”
2008年,何艳又在长乐路上开了第二家店,“只有18平米大的店面每个月租金要两万五。当时正好也是经济危机开始的时间”。何艳的大部分客户都是本地的高级白领和生活在上海的欧美人。“经济危机之后外国人的反应最大,他们一下就不再花钱了。其实,我再坚持一下也许就会赚到钱了,但是最后还是没能撑下去,7个月之后,还是关门了。”
“很挫败、迷茫,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在经历了一段低潮期之后我想通了一些事情。当初那些貌似天真的想法必须要改变一下,一个人要生存下去太难了,市场问题是很迫切的,完全不是想像的自由自在。必须要和别人一起合作,才能走下去。”何艳感慨道。
“以前觉得寄卖的方式自尊心接受不了,现在我也想开了,而且不仅仅在上海的设计师店里寄卖,我在联系北京、大连、成都、杭州的店,减轻我的销售压力,也算是一种推广吧。”
此外,何艳目前也在与资本方谈合作,“他们来做我个人品牌的量产成衣,进百货公司去卖,我还做我的设计。”
“这样会不会对你的设计风格有限制?”记者问。
“谈的时候都会说完全不限制你的设计,给我完全的自由,但是你知道,肯定是要有让步。可是,现在看来,我没有更好的商业模式了。毕竟做服装不是做艺术品,设计师也不是艺术家,还得回到商业的圈子里来。”何艳说。
“设计师没有资金也很难在经济危机下独立生存;原来做出口、加工的服装企业现在要转型,做品牌,需要依靠设计师。也许,这次金融危机会为中国设计师和服装品牌提供一个机会。如果资本与设计师能够走到一起,那会是最好的结果,也只有这样,中国的服装品牌才有可能走到国际上去。不过,关键的前提是资本方的思维需要改变,一个服装加工厂的厂长做品牌未必会比卖热水瓶的经理强,因为能做出好衣服和把衣服卖出去是完全两回事。思维不变,谈与设计师的合作会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