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交会:中国外贸“软实力”经受考验
业内人士指出,2009年,我国外贸企业能否放下恶性竞争的武器,转而抓住“微笑曲线”的两端,在微笑中化危为机,可能成为胜败关键。面对外国贸易壁垒,最怕的就是国内企业竞相压价,自相残杀。类似行为会把贸易壁垒对我国制造业的伤害更加放大。
事实上,一些对市场分外敏感的外贸企业,已感受到了“微笑的力量”。宁波恒远制衣公司在交易会上推出的新型TR材料服饰、丝纺全羊绒服装,受到外商青睐,有的外商单笔交易就达到近10万美元。
江苏华佳丝绸公司也接到了日商大额订单。新开发的真丝化纤记忆面料,起皱后用手一抹就平,大受好评。公司负责人表示,面对新环境,外贸企业不能再比砍价、拼数量了,而是要打“高科技牌”,用技术去换利润。
--“不降价还受欢迎”才是外贸软实力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美消费模式已经发生变化:从追求透支消费、追求高附加值时尚消费,转为‘平价消费’,收缩个人信用的消费。这应该给我国外贸传递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说。
孙立坚认为,对于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冲击,应该分两方面考量。一方面,“中国制造”在海外的商机依然很大。“我国生产的耐用、平价、生活必需的商品,因为与饮食起居密切关联,价格相对较低,质量可靠,仍是世界各国都需要、都欢迎的产品。”
另一方面,未来各国贸易壁垒恐怕要成为我国外贸业的最大痛楚。孙立坚认为,从微观上来说,我国许多出口企业很健康,有生命力。“在国家产业振兴计划和政策扶持下,竞争力正在增强,出口形势在向好。”但宏观层面上,不排除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可能发生,对中国出口斤斤计较的事情可能越来越多。
而我国外贸的终极应对之策,还应该是练好内功,提升自己的“软实力”。
在不少外贸企业看来,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前曾是“外国采购商的集中砍价场”。大量企业为了争夺客户和订单,不惜以薄利甚至亏本价格甩卖来显示“实力”。专家指出,随着我国外贸的战略转型,这样低劣的竞争方式可能将一去不复返了。
“衡量我国外贸的软实力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不再通过降价赢得市场。”孙立坚认为,“如果在国际金融危机这样不利的环境下,还能保持价格稳定,甚至提高价格,毫无疑问就是中国制造和外贸软实力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