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中国服装“二元经济”下的“6+1”整合
生意社3月9日讯 现在,中国服装业采取加工贸易方式,成为国际服装巨头流水生产线的一部分,赚取了一定的平均利润率。这正是依照比较优势原则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分工的结果,也是发挥劳动力等优势承接产业转移的结果。
然而,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制造”80%以上的出口服装为来料加工或由进口商提供商标、款式、纸样而生产的,自主品牌的服装只有10%左右。因为服装中有80%利润体现在品牌和流通环节,单纯的加工只能获利20%,所以面对中国服装产业的“打工经济”现象,著名经济学者郎咸平提出了“二元经济”下的“6+1”整合的产业经济理论。这对当下的中国服装产业来说,比较具有参考价值。
郎咸平说:“在国际产业链中真正做制造的是一元钱,我把它称为硬一元,而做采购、仓储、订单处理、批发、零售等整条产业链的其他部分,叫做软三元。国际产业链的分工是怎么回事呢?本质就是靠软三元赚取利润。在硬一元里面,根据我最近的研究结果显示,原料和劳动成本可以省下来的钱是25%。我们再压低我们的工资、压低原料成本价格,只是把整条产业链的一元钱里面的25%省下一点点而已,真正的大头都被软三元拿去了。这就是为何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现在不再具有优势的原因。”
对此,郎咸平说,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终端零售等这6大块是软环节,可以把它们看成是一个“大物流”的概念。这6大块加上“1”的制造,就构成了整条产业链。
他说,现在,我们的制造业还处在向“硬一元”要利润的阶段,人家已经放弃“硬一元”开始向“软三元”要利润了,因此,他们凭借掌控产业链软环节的优势进入中国……阿迪达斯、耐克等来到中国的跨国公司,是不是几乎都是掌握整条产业链的公司呢?答案是肯定的。
中国的服装业当然不会“永远给别人打工”。只要有企业、产业、金融和知识产权等制度的合适土壤,服装业的“中国创造”就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郎咸平就此指出,现在是我们突破二元经济的时候了。所谓二元经济,就是同时存在着“过冷”和“过热”的传统与现代的经济部门。中国服装等制造业就是传统经济部门。
我们看到,最近国家出台的促进经济发展的一揽子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针对的就是传统、支柱、民生产业,这也为3年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打下坚实基础。特别是传统部门的产业升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大。
这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对各大产业链条进行了一次梳理,这是非常积极的。
而对于中国服装一直坚持的产业升级和品牌战略,郎咸平认为,所谓的产业升级,不应该仍然在“6+1”的“1”上面搞升级,而应该从“1”升级到“6”的环节。由此,他以国际时尚大牌ZARA为例指出,品牌的建立是产业链高效整合后的必然结果,因此我们不能倒果为因。
另外,他说,目前中国企业对品牌投资、品牌维护的重视程度不高,缺少长期投入的内在驱动力。与年销售170亿美元的国际时尚大牌GAP、年销售50亿美元的ZARA每年投入1亿多美元专做品牌推广的力度相比,我们的服装企业现在根本不具备国际竞争力。因此要打造我们的服装品牌,必须因地制宜,精心培育,有时候还要借助外力,而不是靠乱打广告。
郎咸平更是呼吁,各地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帮助中国企业进行“6+1”产业链的高效整合。服装等制造业能够成长要以相对应的物流业、服务业、金融业成长为基础,我们需要整个国家系统的建立。而1988年汉城奥运会之后,韩国人做的就是系统的建立。
如果既缺乏大系统又缺乏小系统,那么服装等制造业就特别不抗压,一碰到汇率、成本、劳动合同法、宏观调控就扛不住了,所以归根到底我国服装等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就是缺乏系统的建立。
郎咸平进而指出,在二元经济下,我们特别要将目光投向中国服装等传统产业的民营经济部分,实现藏富于民。而国家正在关注的中小企业融资等系列问题就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