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长汀:万台针织城的发展史
早春二月,长汀。
生意社3月11日讯 作为山区老区的长汀,一无资源优势,二无交通优势,经济发展之路却从纺织业起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福建省闽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向内地辐射转移,这其中就有针织产业。
多年苦于发展无路的长汀决策者们敏锐地意识到,沿海地区正在加速转移的针织业,投资门槛低,又可吸纳大量的劳动力,是典型的适合贫困山区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海风入襟怀,观念变思路变,决策者提出,要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由此寻求县域经济转型提升的发展之路。
1999年始,传统农业大县的长汀,提出建设“万台针织城”的目标,拉开了纺织业大发展的序幕。
2000年,长汀县成立发展针织产业领导小组,下设服务中心,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发动、鼓励兴办针织企业,并发动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招商引资。半年内全县新增针织机2000多台、针织企业20多家。前来考察、落户的企业越来越多,长汀针织渐渐有了名气。
2002年底,长汀纺织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但产品主要集中在纺纱、织布环节,产业链条短,无法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至于最早在长汀办针织厂的香港南益集团都有撤出的打算。
长汀利用县级机构改革的时机,精简9个科局,设立针织工业局、轻纺工业局、机械工业局、稀土办等,专业服务企业发展。同时长汀县委、县政府就把促进农民工就业、服务主导产业用工列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出台完善了农民工子女就学、户籍迁移、评先评优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但是,随着一批沿海企业来长汀投资纺织产业,税费等传统的优惠政策已不再是企业最看重的条件,他们及时调整方案,把原本用于这些项目的补贴,改用于对全县劳动力的培训。
长汀县劳动保障部门和农办牵头,整合全县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资源力量,以培训纺织产业急需的技术工人为突破口,采取“政府埋单、社会承办、市场运作、定向培训”的办法,哪里有人要培训,就将机器设备运到哪里,极大地吸引和调动了广大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2003年,长汀率先在全省成立县级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联合企业对员工进行职业技术登记认证,既使工人技术水平在工资中得到体现,又使企业留住了人才;率先在全省成立了劳务派遣公司,引导城乡劳动力有序转移。
多年来,全县免费培训农民技术工5万多人,1000多套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优惠安置农民工,5位农民工评上市级以上劳模,盖桂林、杨胜英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工,为农民工就业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根据企业的需要,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让长汀的投资环境越来越优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更重要的是,长汀政府职能也越来越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针织行业的持续运作,持续提升。
仔细分析长汀的纺织业,已经形成了“纺纱-织布-服装加工-出口”和“机械生产-纺纱-织片-缝合-后整-洗烫-出口”配套的产业链,不过其中独缺漂染环节。为何?漂染企业污染较重,而长汀又是三江源头,不容污染。
事实证明,只有好的,才能在困难中生存和发展。现在沿海企业把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转移过来,既为企业搭起了更好发展的台阶,也提升长汀产业的层次和水平,我们相信,长汀在两个先行区建设中一定大有作为,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