茧丝绸行业大幅下滑后的思考
生意社3月17日讯 茧丝绸行业曾是通州市传统优势产业,历史上1994年丝绸工业产值最高达41089万元,占全市工业比重达15%,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茧丝绸行业日益疲软。特别是近两年,受国内外市场行情大幅波动和养蚕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行业已面临崩溃的边缘,前景极不乐观。
现状:行业整体下滑
1、蚕桑生产加速萎缩
通州的蚕桑生产具有辉煌的历史,历史上最高种植面积曾达到万亩,是全省优质茧生产基地,形成8个重点镇和10个专业村,拥有蚕业专职技术人员28人,其中中高级职称4人。蚕茧质量全省领先,一般上茧率在90%以上,解舒率在65%以上,达到缫制5A级以上厂丝的质量要求。纵观新世纪以来我市的蚕桑生产,随着市场变化,经历了一个个波动和转机。2005年达到高峰,2006年以来桑园面积一路下滑,2008年急剧下降,目前全市除一部分连片种植区较为稳定外,大面积或挖桑或弃养。全市桑园面积减少50%以上,今春订种目前仅4000余张,不到去年17580张的25%。我市蚕桑产业或许正在重演日本、苏州、无锡等国内外经济发达地区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蚕桑产业逐渐转移甚至完全淘汰的历史。某种程度上讲去年空气污染导致的春蚕大面积不做茧事故的发生,加快了全市蚕桑产业调整萎缩的进程。
2、鲜茧收烘运转困难
通州市丝绸集团总公司是我市唯一具备鲜茧收烘资格的企业。公司固定资产706万元,其中基层茧站140万元。多年来在稳定蚕桑生产、服务蚕农、稳定收烘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了8个蚕业合作社、19个鲜茧收购站,公司还先后拿出100多万元反哺蚕农,支持蚕桑生产,先后被评为南通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南通市十佳带动型农业龙头企业。但2006年下半年后,公司遇到巨大困难,亏损严重。目前,公司流动资金负债466万元,净资产只有240万元。
丝绸集团总公司是一个老国有企业,历史包袱较重,人员多,在册职工53人。公司前几年经营形势较好,但由于按政府计划供给市内有关缫丝企业的1000多万元贷款成为呆帐(其中通丝联830万元)无法收回,1998年政府将通丝联部分资产抵算茧款,又于2006年收回,造成公司流动资金倒挂。加上2006年下半年以后,我国茧丝绸行业严重滑波,省中行对该公司没有信心,贷款规模不断紧缩,由2006年2000万元、2007年降到1500万元、2008年春茧降到1000万元,秋茧只批准500万元,附带许多条件,并明确2009年不再贷款。最后秋茧贷款也没批下来,公司只能使用春茧回笼资金收购秋茧。
3、缫丝生产出现亏损
我市缫丝加工企业现有余西缫丝厂、金鑫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2家,一个利润下滑,一个持续亏损。
余西缫丝厂至今已有40年历史,缫丝生产规模3200绪,现有职工320人,资产2000多万元。由于生产管理产品质量在缫丝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加上企业正确决策避免了2004年、2006年以及2008年市场行情突变灾难,确保了高品位好价格,保持了较好的运行态势。但2008年缫丝销售收入和利税下降了20%和13%,今年一月份缫丝产量只有9吨,利税-20万元。
金鑫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92年,2008年末资产988.7万元,主要生产生丝,现有职工90人,4组自动缫丝机。2004年以来企业的发展出现了大起大落。2005年公司利税达到441.2万元,其中生丝销售收入达到2946.8万元,增幅达到203%和183%,2006年大幅下滑,下降81%和50%,2007年以后持续亏损。2007年5月投资220万元,开发的织布项目,也因市场行情发生变化,出现亏损。